幕後的尷尬:毛澤東的莫斯科之行 [下](2)(2 / 2)

在正式簽訂該條約的兩天前,二月十二日,毛澤東提前給在國內代理主政的劉少奇發去一份電報:

少奇同誌:

茲起草致黨內電報一件,請於收到時加以斟酌迅即發出為盼。

毛澤東

二月十二日上午六時

劉少奇收到後,於次日(十三日)發出這份黨內電報:

各中央局、分局、前委:

新的中蘇條約和協定即將於日內簽訂並公布,各地於集會討論及發表意見時,應根據新華社社論的立場,不要發表不適當的意見。

中央

二月十三日

根據手稿刊印。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一冊,二六○頁)

二月十四日,毛澤東親自修改新華社社論《中蘇友好合作的新時代》,做了六處刪改後,當即發電報給劉少奇、胡喬木:

(限即刻到)少奇、喬木:

請將新華社[社]論《中蘇友好合作的新時代》一文即刻作如下之修改,然後隨條約一道於今夜廣播。……以上刪改,請喬木負責改好校正無訛,並請少奇同誌精校一遍,務使毫無遺憾,與中蘇雙方所發表的條約及協定內容完全一致。否則參差不齊,影響很壞。務請注意,至要至要!

毛澤東

二月十四日上午五時

根據手稿刊印。

(同上,二六二--二六三頁)

毛澤東終於可以啟程回國了。二月十七日,他又一次走進莫斯科的車站,距他去年十二月十六日抵達這裏,整整兩個月。麵對前來送別的人群,他發表臨別演說。在公開發表的這一演說中,我們當然聽不到絲毫與此場景不協調的聲音--兩個月期間他所承受的那些冷落、尷尬、無奈、氣憤等,壓在心中,留待日後宣泄與迸發。於是,在這一演說中,人們讀到的是對斯大林熱情洋溢的感激與頌揚:

我們相互間在中蘇兩大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充分了解與深厚友誼,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的。

……

我們在蘇聯首都莫斯科以及在十月革命策源地的列寧城,受到了熱烈的招待,當我們離開這偉大的社會主義首都的時候,特向斯大林元帥、蘇聯政府和蘇聯人民致衷心的謝意。

中蘇永久友好和永久合作萬歲!

蘇聯人民萬歲!

世界革命導師與中國人民的摯友--斯大林同誌萬歲!

(同上,二六六--二六七頁)

自此,毛澤東的莫斯科之行落下帷幕。背後的一切尷尬、衝突等,許多年後才一一顯現出來為世人所知,成為不斷被解讀的曆史。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