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崗,一個身影的起落 [上](1)(1 / 1)

|

李輝

中國是“衛星國”嗎?

一九五○年十一月,當中國代表伍修權率團走進聯合國會場時,蘇聯代表團團長的即興講話,使不了解毛澤東與斯大林之間存在隔閡與矛盾內幕的人,對中、蘇在朝鮮戰爭的一致立場和密切關係,更加深信不疑:

我們進入會議廳時,會議已在進行,正在發言的是蘇聯出席聯合國大會代表團團長維辛斯基。他一見我們來到,立即中斷了自己的演說,臨時插進了一段對我們表示歡迎的話。他說:“請原諒,我暫且中斷我的演說,我以我們蘇聯代表團的名義,借此機會向在主席的邀請下,現在正在會議桌前就座的中國合法政府的代表伍修權先生以及代表團其他成員致敬,並祝他們今天在聯合國組織中開始的活動獲得成功。”我到紐約後同他互相拜會時,他也曾向我表示,蘇聯在聯合國內很少得到支持,常常感到孤立,很希望能有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在聯合國內同他們並肩作戰。

(《伍修權回憶錄》,一九三頁)

然而,此時,仍有一個西方國家的首腦堅持認為毛澤東是另一個鐵托,中國也不是蘇聯的“衛星國”,他就是此後不久訪問美國的英國首相艾德禮。杜魯門在回憶錄中,寫到一九五○年十二月五日他與艾德禮會談時,談到了中國的話題:

艾德禮接著提出了英國政府的看法。他的意見是,中國共產黨潛在的“鐵托主義”已經到了時機成熟的時候。他不認為中國是完全控製在俄國人手裏,因此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分化俄國人和中國人,他們在遠東是天然的敵人。

“我想,”他說,“我們所有的人都應該設法使中國人不要認為隻有俄國才是他們唯一的朋友。我希望中國人能和俄國人散夥。我希望他們能夠在遠東和俄國抗衡。如果我們不接受這個見解,如果我們把中國看作蘇聯的衛星國,我們就上了俄國人的當了。”

(《杜魯門回憶錄》,四七一頁)

杜魯門的意見卻相反。他明確對艾德禮說,“依我看中國共產黨就是俄國的衛星”。半年後的《時代》,相繼發表多篇報道,印證著杜魯門的看法。

蘇聯專家風光無限

自新中國成立後,《時代》已無記者留在大陸。西方很難再能直接報道中國發生的一切。《時代》曾寫道:“像世界各地的共產黨一樣,紅色中國的統治者也努力將他們封閉起來,離開非共產黨世界的目光。一周又一周,新聞從紅色中國流傳出來--從每天來到香港的一千五百名中國人、從離開這個國家的外國人、從共產黨的報紙和電台。”於是,“為了收集、比較、報道這些新聞,《時代》派羅伯特·內維爾(Robert

Neville

)任駐香港記者。”

一九五一年四月九日,《時代》發表一篇關於中國經濟形勢的報道《紅色中國內部》,其主要內容即是內維爾根據不同來源所做的綜述。該報道正麵敘述了紅色中國所取得的經濟成就:

上周,紅色中國的報紙連續報道工業生產的增長,譬如,一九五○年銅產量增長百分之十三點五。在滿州,日用品供給已增長了百分之一百二十六。同樣,不同產品的統計均有增長,不過沒有產量的基本數字。

兩大成功。宣傳性暫且不說,在統治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將近兩年以來,共產黨的經濟成就何在?他們最大的成功是製止了通貨膨脹,至少暫時做到了。靠課重稅和征收資本家財產,中共實現了預算平衡。幾個星期以來,人民票,即人民銀行票,與港幣的兌換,少有地保持在三千八百八十元人民票兌一元港幣。不過,大約在一個月前,黑市的兌換漲至四千六百元人民票兌一元港幣。這一達到百分之二十的增長,乃是因為朝鮮戰爭的支出,以及美國禁止向中國海運戰略物資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