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籍教授林邁可,畢業於牛津大學,抗戰爆發後與白求恩同船來到中國。到燕大後住進臨湖軒寓所,與司徒雷登一起生活。北平淪陷後,他用司徒雷登的專車,運走六皮箱軍用器材給八路軍,每次裝上兩個皮箱,開車到西山溫泉附近的一個小廟前,在那裏交到八路軍手中。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幾天,司徒雷登召開外籍教授茶話會,他用命令的口氣對林邁可夫婦說:“你們兩人更是非走不可!”林邁可到延安後,擔任八路軍通訊顧問和新華社對外廣播顧問,並負責播報新聞。
新西蘭學生貝特蘭,在燕園與黃華住同一個房間,抗戰剛剛爆發,他便前往延安采訪毛澤東,《與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成了毛澤東影響世界的又一次亮相。(以上材料參見笑蜀《北中國的自由“孤島”--燕京大學抗戰寫實》等文,原載《孤島綠洲》)
……
此時他真的如同一個明星,在國共領導人之間往返穿插,頻繁接觸。無形中,一個教育家多了左右依傍的微妙,多了在政治舞台上博弈的資本。
上述重慶的活動,司徒雷登在回憶錄《在華五十年》中也有敘述,場景大致相同,但具體時間和細節,卻與日記、楊富森的回憶略有差異:
我們是九月十九日慶祝勝利的頭三天到達重慶的。第二天蔣總統舉行了一次外交招待會,會上我見到了許多老朋友。赫爾利大使就站在主人身旁。前不久,他坐自己的飛機專程去延安將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接了來。當毛先生在人群中看見我時,他向我問候時說,現在延安有許多我以前的學生。我笑著回答說我十分了解這件事,而且希望他們為他們學到的東西爭光。過了幾天,他和周恩來請我和傅涇波吃午飯,餐桌上招待事務都是由熱心的青年學生擔當的。我當時沒有想到,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我將在馬歇爾將軍主持的和平談判會議上經常同共產黨代表團團長周先生打交道。(《在華五十年》,第一百四十七-一百四十八頁)
五十年代撰寫回憶錄時,司徒雷登已在中風之後,是在別人的協助下他才完成《在華五十年》。因此,難免記憶出現偏差,我這裏且以日記的時間記載為準。
與毛、周第二次見麵之後第三天,九月二十二日,司徒雷登離開重慶,飛往北平。結束了他在華生涯的最輝煌、最引人注目的旅行。他不知道,他的命運將在半年之後發生轉折。(請見下期《中共的勝利:司徒雷登就任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