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再度駐陝(2)(1 / 3)

體力訓練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注重軍官的體力鍛煉;二是特別注重器械鍛練。以往的北洋軍隊一般隻注重兵士的體力鍛煉,而較少注重軍官,尤其是中、高級軍官的體力鍛煉。

而馮玉祥在練兵中,對初、中級軍官的體力訓練決不允許鬆懈。對於器械體操的訓練,不是僅挑選一部分官兵進行專業練習,而且將其作為全軍官兵必修的鍛煉科目,規定每一個士兵及中級以下的軍官,必須練會鐵杠三套,即“屈伸上”、“搖動轉回”、“側立”。最低限度也要學會兩套,即便是校級以上的軍官,起碼得會鐵杠的“屈伸上”。“對於會三套的軍官發給紅色銅質證章,會兩套的發給黃色銅質證章,兵士則佩戴紅、黃色布質胸章,使人一看便知道誰會三套、誰會兩套。除了這種鼓勵於識別之中的辦法外,還規定了在平日術科評比裏麵,列入鐵杠一門,並且把會不會鐵杠三套定為官兵升級考試科目之一。”張知行:《西北軍練兵的一些特點》,《馮玉祥在陝西》,第123頁。

射擊教育方麵著重三點:一是愛護武器,使官兵熟悉各自使用的兵器性能、特點和偏差,以便實彈射擊的時候,能有效地命中目標。二是為了節約彈藥,簡單扼要的口號是“一粒子彈要消滅一個敵人”。三是在日常操練之中,規定每天每次收操之前,凡是步兵都要做“端槍架子”動作(即立射姿式)10至20分鍾,以加強射擊的臂力訓練。由於強化了射擊訓練,尤其是軍官的射擊訓練,使官兵的射擊水平都有所提高。一次,蘇聯軍事顧問觀看馮玉祥操練,有些顧問自命不凡,以為自己是神槍手,提出進行實彈射擊比賽,百步之內三發三中,而馮玉祥操起槍也是三中靶心,隨行的衛隊團長、參謀長等人也不甘示弱均三發三中,使蘇聯顧問們歎為觀止。

臂力訓練,以提高士兵展開短兵相接式戰鬥能力,在訓練中著重三方麵:其一,中國式的刺槍,即從中國武術裏的花槍,選取刺、挑、撥、捉、撞各種動作,編成四套槍術,從個人以至班、排、連都使用這種刺槍術進行操練。其二是劈刀技術訓練,即特製中國式的大刀,采用我國傳統武術中的刀法,使士兵練習劈刀。這種大刀,寒光閃閃,在戰場上很有威力,故馮玉祥頗為重視。因而在西安練兵時,劈刀訓練便成為不可缺少的一課。在曆次戰鬥中,馮玉祥部隊的大刀隊,光著赤膀,衝鋒肉搏,那一種拚命決鬥的精神很能在精神上“先聲奪人”

,使敵喪膽。其三還吸收部分日式劈剌方法,由一些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回國的留學生充當教官,先教給初級軍官,再在連隊教練。這種日式劈刺訓練,也逐漸成為馮軍中的一種特色項目。

夜戰訓練,采取如下步驟:新兵入營不久,就教他們夜間動作。先教夜間集合。在夜間聽到哨音和號音後,每個士兵能把衣物裝備按照就寢前擺好的次序,一件一件地穿好,到指定地點集合。“既要求快速不亂,又要求肅靜無嘩”。經過這樣幾次演練熟悉之後,又按順序練習夜間行軍、夜間戰鬥、夜間築城(即挖戰壕),最後實施單兵和諸兵種的聯合演習,以提高其夜間戰鬥能力。這種夜間訓練的效果明顯,在許多戰役中均發揮以弱勝強作用,它能補裝備不強之短,揚短兵相接之長。北伐戰爭後,馮玉祥和閻錫山聯合反蔣的幾次戰役,馮軍利用夜間偷襲的戰術,取得了多次勝利。1930年5月31日,馮玉祥部鄭大章所率領的騎兵千餘人,於夜間突襲隴海線上的歸德飛機場,燒毀蔣軍飛機12架,俘虜機場人員近百人。

與此同時,石友三部也在隴海線夜襲敵軍,連連獲勝,使蔣軍產生畏戰情緒,士氣低落。由此可見,馮玉祥在西安訓練部隊時注重夜間軍事訓練,在此後實戰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對於西安紅城整訓部隊的這一段經曆,馮玉祥本人多年後都難以忘懷,常能記起某些場景。在他所著《我的生活》一書中多有記載。

“某日課目為刺槍,即先教官長整個動作,官長會了,即由他領開隊伍,細細教與士兵,而後一一檢查。這時已經8點,吹號停操,即在操場上與官長士兵共同吃早飯。自總司令以至士兵都是一樣的菜,一樣的飯,完全實行同甘共苦的教條。

飯後,操練重新開始,目測距離,利用地場以及各種戰鬥動作,均一一教練,也是先教會了官長,而後由官長去教士兵。切切實實實行“兵會者官長先會”之教條,並廢棄徒重形式與傳統式的教練。到10點半吹號,召司務長送開水,喝完水又操,直到下午4點鍾,方得散隊伍停止操練。惟留營長以上官長,細問其所部一切狀況。有何困難,發生何事?病者傷者多少,病況傷況如何,而後分別派人去問視傷病。從操場回來,我即率中級官以上到講堂,聽講戰術及政治講演,都請由專家名流分別任之。講至晚8點……”②馮玉祥:《我的生活》(下),第5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