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鴿答道:“我一點果子也沒有吃呀!果實是自己減少的,難道你不知道嗎?”
雄鴿根本聽不進雌鴿的話,憤怒地說:“不是你吃了,怎麼會減少呢?你不認賬,我要懲罰你!”說罷,就凶狠地把雌鴿趕跑了。
沒過幾天,下了場大雨,那些縮小的果子被雨水浸泡後,個個飽脹得又像新鮮的果子一樣,仍然是滿滿的一巢了。這時,雄鴿方才恍然大悟,知道雌鴿確實沒有吃秋果,是自己冤枉了它。但是,後悔有什麼用呢?雄鴿再也找不到自己親愛的伴侶了。
誤會,往往是人們在不了解,不理智,無耐心,缺少思考,未能體諒對方,未能反省自己,感情極為衝動的情況下所發生的。所以,我們在做事的時候,不可莽撞,不可斷下定論,應該三思而後行,否則容易出現難以挽回的局麵。
隻有和諧相處,才能把事情做好一天,小沙彌和一些小朋友在做遊戲,堆石頭。堆到一半的時候,因為意見不和發生了爭執,小沙彌一氣之下把石頭推倒後就走開了。
小沙彌來到了池塘邊,踢著池邊的石頭生悶氣。
老和尚看到了說:“大概又吵架了。”
小沙彌說:“師父!為什麼他們不肯聽我的?”
師父說:“你看喔!池塘裏的蓮花是不是很美?”
小沙彌答道:“嗯!”
師父接著說:“那是因為有綠葉陪襯。你看空中的蝴蝶,它的翅膀有不同的色彩,飛起來才更美麗啊!而雨後的彩虹就是因為它能容納各種顏色,所以才能展現美麗的七彩霓虹。”
小沙彌很奇怪:“可是,這跟堆石頭有什麼關係呢?”
師父就笑著說:“傻孩子,這些現象,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要懂得相處,要相互扶持,相互包容,才能共存共住。人雖然有思想見解上的不同,但是隻有和諧相處,才能把事情做好。”
小沙彌突然高興地說:“哦!我懂了!所以人家說家和萬事興,也是這個意思了。”
師父讚許地說:“對!對!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但每個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這個世上。隻有彼此互相體諒,互相包容,才能把事做好,才能擁有一個美好的和諧的生活環境。
在學問麵前,知者為大這是佛經中一個有關玄奘法師的故事。
據說,玄奘法師為了能夠深入的了解佛法的精髓意義,經過兩年的艱險旅程,到達印度後,便拜在著名的那蘭陀寺百歲高僧戒賢法師門下,刻苦參研佛法,數年間精通了經藏、律藏、論藏,因此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但也因為他的才學廣博,卻也招來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婆羅門僧人自以為學問高深,無人可及,於是在那蘭陀寺門前貼出五十條疑難經義,自稱如果任何人能夠破解得其中一條,就立即將自己的頭顱砍下。寺中眾僧不服,紛紛前往觀看,但果真無人破解得出任何一條。眾僧求助於玄奘,玄奘卻淡淡地說:“都是出家人,何必好勇鬥狠呢?”於是一連三日不出寺院。
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剛剛走到寺院門前,就被那婆羅門僧扯住。那婆羅門僧罵道:“玄奘,你連一條經義都破解不出,還是滾回大唐去吧!”
玄奘微歎道:“身為出家人,為何還要出言不遜?這五十條經義,我又怎能不解。“說罷,玄奘隨口講解經義,眾人聽的如同,大為欣喜。婆羅門僧麵如死灰,為了履行誓言,隻得拔劍準備自刎。玄奘製止道:“你舍命求學,實在難得,說過的話何必當真呢?”婆羅門僧拜倒在地,拜玄奘為師。
不久之後,玄奘聽說那個婆羅門會講解《論勝》這部經典,於是便請他當老師為自己講解疑難之處。婆羅門僧驚異地說:“我是弟子,怎敢給師父講經?”玄奘回答說:“那部典籍我沒有學過,既然你精通,我就應該向你求教。沒有什麼敢不敢的,知者為大。”
等到那婆羅門講解完畢後,玄奘便對他說:“以前我是你的師父,現在你又給我講經,又是我的師父了,所以咱們還是不以師徒而論,平起平坐地研究佛法吧。”這件事情被大家知道之後,全寺眾僧沒有一個不被玄奘大師的淵博和大度所折服的。
做人應當謙虛,做學問更應該謙虛。在學問麵前,沒有輩分大小之說,隻有知之與不知之說——知者為大。隻有懷著謙虛之心態,才能增長學識。
如果不改變內心,那麼外表的改變是徒勞的很久很久以前,在遙遠的西藏喜馬拉雅山的雪山腳下,住著一位喇嘛,他在那裏獨自過著平靜的修行生活。
一天,喇嘛要出門辦事了,剛把門打開,忽然發現門口躺著一隻凍僵的小老鼠,於是就把它捧進屋子裏,用雙手給它取暖。小老鼠漸漸地蘇醒過來,恢複了健康,從此和僧人做伴,白天到外麵曬太陽,玩耍;晚上就回到屋子裏,躺在溫暖的羊毛毯子上聽這位慈祥的喇嘛講故事,生活得有滋有味。但是,喇嘛家裏還有一隻貓。雖然貓從未傷害過它,但它每次見到貓時都感到非常驚恐害怕。
有一天,小老鼠對喇嘛說:“慈悲的修行者,我和你生活在一起感到非常快樂,但是有一件事情我想請求您的幫助。”
喇嘛微笑著說:“那是什麼事情呢?”
“當我每次看到您家裏的貓的時候,都會感到莫名的恐懼。我想請求您,能不能把我變成一隻貓呢?”喇嘛答應了它的要求,把它變成了一隻貓。
小老鼠變成貓以後,以為世上再沒有可怕的東西了,剛一出門,卻碰到了一條狗,這是一條很凶猛的狗,一直衝它狂叫。它嚇得連滾帶爬地回到了屋子裏。然後,它對喇嘛祈求說:“麻煩您能不能把我變成一條狗?”喇嘛答應了它的要求。
這回變成了狗的小老鼠開始肆無忌憚了,大搖大擺的走出了家門,但突然有一隻老虎從它身邊飛馳而過,它嚇得拚命地跑回家裏。它很沮喪地對喇嘛說:“請您再把我變成老虎吧。”喇嘛照就答應了它的要求,把它變成了老虎。可當變成了老虎的小老鼠,一見到在廚房裏的貓的時候,仍就尖叫了一聲,驚恐萬狀地跑回到了喇嘛的身邊。
小老鼠嚇得膽戰心驚,困惑地對喇嘛說:“慈悲的喇嘛啊,為什麼我變成了老虎要樣子了,卻還是害怕貓呢?”
喇嘛突然“哈哈”大笑了起來,然後對它說:“關鍵不在於你有什麼樣的身體和外觀,重要的還是在於你的心。你的心還是一顆小老鼠的心,見到貓時,怎麼會不害怕呢?”
本質的東西是不會跟隨外界的環境改變而改變的,就像一個人一樣。一個人要想有所改變的話,隻改變外表是沒有用的,重要的是要改變內心。內心不改變,任何外在的改變都是徒勞的。
事情成敗的關鍵在於人的信念很久以前,在西藏有一位老婦人與兒子相依為命。兒子是個商人,要經常去印度經商。一天,老母親對他說:“印度金剛座是圓滿正等覺釋迦牟尼佛出世的聖地,你一定要從印度給我帶回一個作為頂禮對境的殊勝加持品。”這樣囑咐很多次,但兒子每次都忘記了,一直沒有帶回加持品。
一次,兒子又準備去印度,母親說:“如果這次還不給我帶回來一個作為頂禮對境的加持品,我就不活了。”
然而,兒子在印度經商時又忘記了母親囑咐的那件事,臨近家門時突然想起了母親的話。他想:現在該怎麼辦呢?我沒有給老母親帶回任何頂禮所依的加持品,如果這樣空手而回,老母親定會自盡身亡的。想到這裏他便左右環顧,恰巧發現路邊有個狗頭,於是他拔出狗牙,用綢緞裹好,帶回家交給母親說:“這是佛的牙齒,希望您將它作為祈禱的對境。”老母親信以為真,對這顆“佛牙”生起了強烈的信心,經常頂禮供養,後來狗牙降下了許多舍利。老婦人在去世時,出現了彩虹光環等許多瑞相。
這並非是狗牙具有加持力,而是老婦人以強烈的信心,認為它是真正的佛牙,這樣佛的加持力融入狗牙中,於是狗牙就與佛牙無有差別了。
無論是禮佛還是做事,都需要有一顆包含著信心與恭敬心的誠心。“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很多時候,事情成敗的關鍵在於人的信念。當一個人能合理的運用他的信念的時候,就能產生不可思議的巨大能量,借著這種能量,想做的事往往就能成功。
機遇是平等的,不平等的是抓沒抓住佛經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很久以前,有位年輕人,父親去世的時候給他留下了大筆的遺產,然而他卻不知如何管理,而且生性好吃懶做,不務正業,整天喜歡跟一幫壞朋友一起鬼混,因此沒過多久,他就把父親辛辛苦苦掙下的家產,揮霍得一幹二淨。
當地有一位很有名望的富翁,是他父親生前最好的一個朋友,財產也多得不計其數,人又很善良,常常喜歡幫助別人。他聽說這個年輕人有困難了,便前來看望他,並教他如何管理財務、如何辛勤勞動、如何積累財富,並給了他一千兩金子,作為開業的資本。
盡管那個輕人恭恭敬敬地聽著,口裏連連稱是,但是心裏卻沒有一點改邪歸正的意思。他雖然是照著富人教的辦法學做買賣,但卻仍忘不了吃喝嫖賭;然後他又試著用各種辦法積累財富,但這少得可憐的積累,遠遠不夠他花天酒地的開支。因此,沒過多久,那些錢就被吃用一空了。
富人看在老朋友的麵子上,也並沒跟年輕人計較這些,仍舊前前後後幫助了他五次,可是每次給他的錢,都被年輕人胡吃海喝,花得一幹二淨,卻連一點正經事也沒幹過。最後年輕人仍是一貧如洗。富人為這事,也實在是非常憂愁,想盡辦法開導他,勸說他。
有一次,富人看見門外的糞堆上,有一隻死老鼠,便借機開導年輕人說:“一個聰明的、善於動腦筋的人甚至可以靠這隻死老鼠來立業。一個人有了一千兩金子,怎麼還會貧窮呢?我今天再給你一千兩金子,你要努力幹出點事情來。”
正好這時有個討飯孩子,遠遠地聽到這樣的教導,頓時得到啟發。他過來討了飯後,向富人要了那隻死老鼠,按照他所聽到的,又討來各種佐料,把它做得美味可口,賣得兩個錢。他再以這兩個錢為資本,做起了賣菜的生意,很快就賺到了一百多個錢。就這樣,他每天勤勤懇懇地幹,日積月累,積少成多,終於成了有錢人。
那個討飯的孩子後來常常想:“我是由於那個富人開導那個孩子才受到啟發,有了發財致富的辦法。現在我有錢了,有恩不報,是理所不容的。”於是,他就用銀子做了一張小桌,用各種寶石瓔珞鑲為花邊,又用金子鑄了一隻老鼠,把各種名貴的珍珠、寶石裝進金鼠體內,塞得滿滿的,然後,再把金鼠放在小銀桌上。完成後,他就這份貴重的禮品,送到了富人的家中,並向他講述前後經過。
富人聽了這個發了財的年輕人的一番經過,覺得非常高興,便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這位聰明而勤勞的年輕人。富翁死後,又把全部家產都留給了這位年輕人。
許多機遇都在等待著我們,或許就在我們的眼前,或許就在某些問題當中,然而很多人卻一直在忽視它們的存在。機遇是平等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平等的是有的人抓住了,有的人沒抓住。用眼去看,用耳去聽,用心去做,自然就能抓住機遇。
應將精力放在要事上人們總是問佛陀:“佛死後去哪裏了?”佛陀總是微笑著,保持沉默,什麼話也不說。但是這個問題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來,看來人們還是對這個問題比較關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