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辛亥革命後四十年甘肅政變、兵變、民變史料(節選)(7)(3 / 3)

後又撥數萬元,整修小西湖,派李宗綱監工,請劉爾炘指導。其他文化教育等,不過依例行事,無足稱述。

孔繁錦在隴南聚斂與張兆鉀在平涼斂財殃民隴南鎮守使孔繁錦,傳言為張廣建之胞弟(繼嗣舅舅孔氏)。張在督軍任內時,孔倚其勢力飛揚跋扈。陸洪濤繼任後,孔表麵上表示服從,實際上認陸為無有作為之人,遇事不經請示,任所欲為。

在天水私設實業銀號,並在各縣設分號,濫發紙幣,擾亂金融。設立惠濟便民廠,用高利貸剝削民財。設造幣廠鼓鑄銅元。設電燈廠、印刷廠、工藝廠、紡紗廠大興土木。修鎮守使署,建九間樓,設立軍事學校,修汽車路,並開辟各縣大車道。實則空事鋪張,位置私人,無所成就。徒增加了人民負擔。防區所有稅收及征收煙畝罰款,悉數截為己用,以供揮霍,形成了割據之勢。

隴東鎮守使張兆鉀,在設施方麵,雖不如孔繁錦花樣之多,但專橫跋扈相同。在平涼設立銀號,私鑄銅元,強令各縣行使。又創辦講武堂。將稅收及畝款,亦悉數截留。軍費不敷,即向隴東各縣攤派。又征派民工、兵工建修個人私邸。人以其貪心無厭,呼為“張狼”。及兵失敗,人均稱快。

張、陸交惡,陸洪濤辭職自一九一九年(民國八年)陸任甘督後,張兆鉀即繼陸任隴東鎮守使。張籍隸甘肅渭源縣,為前清武舉。在陸部將領中,以驕勇善戰著稱。因此,陸亦倚如手足,甚為信任,當陸赴省時,張與陸約,多用甘人,陸亦以甘肅為第二家鄉,慨然允諾。及其任事既久,用其親戚陳慎齋為電政監督,謝剛國為政務廳長,潘其康為鹽務局長,遇事常為此數人所包圍。後又大開煙禁,以此張對陸極為不滿,致函質問,大意謂陸自任事以來,第一病民之舉,即為沙元;其次播種大煙,引用私人,擬來蘭以清君側雲雲。陸得函憤怒,去電剖白,力阻其行。從此陸、張昔如手足之親者,一變而如水火之不相容。中間兩三年來,經過直奉、直皖之戰,軍閥逐鹿,張兆鉀遂起異誌。一麵整飭軍備,一麵到處聯絡,為將來取陸而代作張本,乃派其參謀受慶龍赴洛陽、保定獻禮送馬,取悅曹、吳,並拜曹錕門下。又派其子張柱赴京活動,暗通奉係。在隴東各縣攤款購械,以圖日後赴蘭奪取帥印之計。

一九二五年三月,陸洪濤患癱瘓之症,理事困難,乃委宋有才為軍務廳長,督署事多由宋代行。省署事由謝剛國處理。是時李長清見陸病難愈,遂陰結張兆鉀意欲迎張代陸,己則任隴東鎮守使。

張派隴東講武堂堂長施國藩晉省謁陸,名為請求餉械,實則聯絡省中各界,圖謀倒陸擁張,隨與省議會議員任丹山等密商計議,由議員等推秦峻峰赴平涼迎張晉省,維持省城秩序。張意他如赴省,擬即以其子張柱代權隴東鎮守使篆。李長清得訊,極不同意,由是李與張意見又不合,李長清遂又發野心,急急欲謀甘肅陸軍第一師師長,將陸部悉數歸他一人掌握。先行控製軍權,以觀動靜。陸見部下爭權奪利,部屬中確無可以承繼之人,省中亦不可久居,乃決意辭職,電北京政府,迅速另簡大員蒞甘,暫保楊思護理甘肅省長兼護督篆。

寧縣因提煙畝罰款激起民變張兆鉀任隴東鎮守使後,為積極擴張軍備,於一九二二年(民國十一年)春在鎮署召開會議,首向隴東十七縣商會共攤借銀二萬七千兩,向平涼商會借銀三千兩,農村按地丁共借銀三萬餘兩,以作購買槍械之用。由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五年(民國十二至十四年),曆年向各縣征收煙畝罰款按地攤派。無論人民種煙與否,均得負擔此款。一九二五年向各縣攤派之數,按縣份大小,三萬、四萬、五六萬不等,任意征索,較前尤甚。

寧縣攤派六萬元,派桑委員來縣守提,人民貧困交納不上者即行鞭打,征收煙畝罰款急如星火。有警佐門如鏡率警在東區平子鎮征催罰款,高攤浮收,任意勒索。又奸侮良家婦女,橫暴至極。因此,激起民憤,在平子某商號被群眾誘擒,連同協助辦款之劣紳賈老七,一同捆綁,並警兵胡信子、王蠻子等,拉至南區史家城一並打死泄憤。聚眾到城共交農具。縣府派竇廣彥等出南門調解,威嚇利誘,分化離間,群眾遂陸續分散。旋張兆鉀派營長張子良帶兵來寧縣鎮壓。槍斃為首賈清仁等三人。群眾懾於淫威,此變暫告平息被鎮壓下去了。但煙畝罰款仍繼續提取,東區群眾不甘失敗,又被陝西傳來紅槍會、黃槍會所迷惑,聲言佩符念咒,能擋快槍。遂又於同年七月十二日,發動群眾攜刀矛鐵鍁等,蜂擁圍城,縣長謝幹年見勢危急,命東區保衛團總楊學治協同警兵開東門出擊,打死農民二人,其餘四散逃走,城圍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