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辛亥革命後四十年甘肅政變、兵變、民變史料(節選)(9)(2 / 3)

薛篤弼任甘肅省長一九二五年(民國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新任甘肅省長薛篤弼由北路至蘭州。薛,山西人,久為馮屬,曾任京兆尹。薛未入省之先,已由督署派定人員,接替各廳、處長職務。當事者半係軍人,簡單粗率,不講手續,先未通知,即往各機關索取印信,立時接收,引起各界人士的駭怪。及薛篤弼與政務廳長胡毓威同至蘭州,布告就職日期,才按正常手續接交。薛、胡皆青年文人,態度平易,接進知識分子,與各學校教職員時常晤談,谘詢地方政事利弊及民情習俗,並徒步走訪居省知名人士,作風與劉、蔣迥然不同,省城緊張氣氛,至此是乃漸安定。

張兆鉀聯合宋有才、黃得貴、孔繁錦等部攻蘭州一九二六年(民國十五年)五月,隴東鎮守使張兆鉀,聯合宋有才、黃得貴、孔繁錦等部進攻蘭州。劉鬱芬派遣部隊迎戰,相持月餘,張等敗返。六月末至七月,國民軍攻取狄道(今臨洮)、定西、會寧等縣。八月,國民軍旅長張維璽、師長孫良誠分道進攻天水、平涼。孔繁錦、張兆鉀俱遁走。遂下隴東、隴南。

先是馮玉祥受張作霖、吳佩孚聯合之逼,通電自行解職出國。

並聲明取銷國民軍名號,以所部為西北陸軍,由張之江代任西北邊防督辦。後來馮軍與奉軍在南口交戰失敗,張作霖進入北京,吳佩孚重返洛陽,令劉鎮華率所部鎮嵩軍入陝圍攻西安,並遣使入甘,說隴東鎮守使張兆鉀、隴南鎮守使孔繁錦出兵解決劉鬱芬部,並密函甘肅回族各鎮守使響應。張兆鉀與吳佩孚初無淵源,在一九二二年(民國十一年)第一次直、奉戰爭時,曾派其副官長受慶龍至天津,觀察直、奉兩方優劣形勢,以定投機方向。受至津後,推測直方占有利的局勢,遂代表張兆鉀謁見曹輥,致送禮物,表達擁護之意。又在天津報紙上登載隴東預備出兵助直討奉消息。由是曹、吳對張發生關係,通好往來。次年秋,曹錕並以北京政府名義,授張兆鉀以厚威將軍名號,以示優寵。張自此親附曹、吳,謀想甘肅督軍的地位。是年春,見吳佩孚勢力再振,電洛擁戴,請示機宜。吳因利用為對待馮軍的甘肅主要人物,並令孔繁錦助張。孔繁錦為安徽人,與張原有主客之見,各存異誌。劉鬱芬督甘後,孔為保全地位,對劉極表恭順。及得吳電,乃陰持兩端,一麵與劉鬱芬信使往來,不斷以天水皮革廠所製軍用物品送蘭;一麵派軍官住平涼,連絡策動。回族各鎮使,與張兆鉀夙有嫌隙,而駐寧夏的師長馬鴻逵,已在馮軍部下,亦因一九二一年(民國十年)張反對其父馬福祥督甘一事,深懷怨恨。以此都無實際合作的可能。又有駐狄道(今臨洮)的宋有才旅及駐固原的韓有祿旅(李長清等被擒殺後,劉鬱芬曾以韓有祿為第三混成旅旅長,實有步兵一團,韓恐被消滅,自中衛防地移駐固原,與原駐固原的陸部騎兵一營合並,依附張兆鉀。)

劉鬱芬派員點驗後,要其到省城擴編,韓未遵命開動,均係陸洪濤舊部,又與張同為甘籍。張兆鉀遂借是陰相聯結。劉鬱芬得悉各方情形,對孔繁錦表示優遇,對諸回族鎮守使亦極籠絡,欲利用民族關係,以甘人製甘,對張兆鉀早就注意。因劉上年秋到寧夏時,獨隴東無電歡迎。李、包事出後,對張益加戒備,密令派往隴東各縣招兵人員,隨時偵察張部行動。至本年春,蔣鴻遇分帶所部赴綏,省城兵力減少,劉恐張兆鉀乘機發動進攻,欲事羈糜,隨派其督署副官長張執中為代表,三次至平涼通候洽商。凡隴東一切要求,莫不曲意應允。惟冀避免戰爭,以保持甘肅地盤。張兆鉀為獲知蘭州兵力,派其講武堂堂長施國藩為代表,以報聘為名,到省謁劉,便中調查劉之實力。劉對施招待優隆,知其此來的用意,邀施閱兵,集中在省全體部隊及各種武器,排列大校場,並請省城各界人士參加,顯示威武。施在蘭州暗與在煤山的黃得貴約妥,令其相機動作。又與西寧鎮守使馬麒的副官長魏敷滋相商,密電西寧征求意見。得到馬氏複電決守中立諾言。施國藩離蘭東返,劉鬱芬又派張執中同往平涼。

此時吳佩孚代表花天一(甘肅武都人)早在平涼守候,催促隴東動員,張兆鉀不待施國藩回平報告,遂於五月初旬,派其支隊長劉福生率巡防軍回營,以修汽車路為名,出平涼西進。令韓有祿率所屬部陸軍三營,騎兵一營(號稱一團),自固原推進,與劉福生會合。隴東各縣縣長、局長,均由鎮署更換,劉鬱芬所派人員,均自離去,成為獨立狀態。劉福生部前鋒進至會寧縣之雞兒咀,半日可達定西。回民軍駐防定西的旅長梁冠英,見其逼進,請出兵迎擊,劉鬱芬弗許,惟令在定西東十裏鋪以南十裏許,及西山一帶構築陣地,嚴密防守;一麵派員慰勞張部官兵,並補給軍衣、銀幣,以觀動靜,擬俟張執中到平涼爭取緩和。梁冠英奉令嚴守定西,然恐張兆鉀部由會寧小道繞過縣城,潛進巉口,斷蘭州交通,乃編遊擊隊三十名,駐縣東六十裏之西鞏驛以為哨探。五月十一日,劉鬱芬的代表張執中偕施國藩行至該處,被定西駐軍勸阻,施亦勸張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