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從宏觀視野看古代文化遺址開發的重要意義(2)(1 / 2)

我每逢聽到“我國一貫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這句話,就產生反感。因為這是一句假話,與事實真象相距甚遠,違背了“實事求是”的根本原則。“五四運動”提倡科學與民主,促進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生與成功,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打倒孔家店”口號的提出,盡管在當時發揮了打破沉悶政治空氣的作用,卻也產生了較大的負麵影響。對此,國人始終未能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加以澄清和梳理。再加上我國較長一段時間以階級鬥爭為核心的極左思潮的泛濫,到“文革”時期便走向了極端。當年“破四舊”、“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等等口號的提出和許多過激行為,不但使我國的古代文化遺產遭到空前損失,還導致我國兩三代人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抵觸情緒,甚至有的人明明幹了破壞傳統文化的錯事,竟被說成是“革命行動”,令人哭笑不得。近年來,由於國務院有關保護傳統文化遺產的文件得到了貫徹執行,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呼聲很高,措施也比較得力,這方麵的確有了明顯的轉變,但還不能說已得到了徹底的糾正。比如說,流傳了幾千年的民間信仰活動(包括祭祀、廟會、求神拜佛、燒香、磕頭、算命、看風水等),本質上是民眾的情感寄托和求得心理平衡的種種俗信,卻被一些人咬定是“封建迷信”活動,必欲取締而後快。“封建”是一種曆史上的政治製度,“迷信”是人類的一種認知方式,這兩個概念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卻硬被捆綁在一起,成為否定民間信仰的說辭。什麼是“迷信”?真正的迷信乃是對蠱惑人心的謬論的信仰,如我國曾出現過的一貫道、******,日本的奧姆真理教,美國的大衛教,烏幹達的“恢複上帝十戒運動”等等,都是不折不扣的迷信組織——邪教。至於長期流傳在我國的各種民間信仰活動,乃是一種傳統的俗信,是民眾情感的載體。它們不但不蠱惑人心,反而是對有困惑、有疑難、有不幸、有痛苦的人們心靈的一種慰藉。我始終認為,整個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水平,至今仍十分有限。從人類發展曆史長河的角度來審視人類思維與智力的發展,目前仍處於初級階段,洞察世間一切事物的宏觀與微觀能力,也受製於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早期性和局限性。正因為人類的生存危機和精神、情感、心理方麵的大量困惑與需求是當前的知識水平和科技水平難以完全解決的,民間俗信才有它存在的必然性。而社會上大量出現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現象,以及貧富差距的拉大,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頻頻發生等等,則更加導致了人們對命運的相信。再加上人們對未來的強烈預知欲望和麵對兩難選擇時的許多迷惘和不確定性,這就使民間俗信活動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持久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許多俗信及其相關儀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取得心理平衡和情感宣泄的效果,而這種效果,也往往能轉化為生活下去的信心和戰勝困難的勇氣。正是在這多種因素構成的社會文化背景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正式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才明確把“具有神秘色彩的、精神的、預言式的、宏觀宇宙的和宗教方麵的信仰和實踐”納入了必須保護的範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心編寫出版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手冊》中也強調指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對於民間信仰應該給予足夠重視,因為民間信仰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範圍,它是從采集、漁獵、遊牧或農耕文明社會傳襲下來的文化遺產,其中有一定的合理內核,在文化發展中也發揮了特定的曆史作用。”這本普查手冊中還深刻闡明:“民間信仰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科學達不到的地方,就有民間信仰發生影響的空間。即使科學發達的今天,宇宙間也有大量人類未知或至今無法認識、無法解釋的領域。民間信仰將與人類社會共始終。”(均見該“手冊”2007年1月修訂版第99頁)所以說,動不動就給民間俗信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把燒香磕頭、祭拜祈福一律斥之為“愚昧”的人,其實正是對傳統民間文化的重要意義與功能毫無所知的“愚昧學者”!在我看來,民間傳統文化遺址的保護與重建,乃是國人在經濟與社會生活得到空前改善與提高的基礎上的一種具有民族特點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建設,這不但是文化自覺意識有了提高的表現,也是恢複曆史文化記憶和清算極“左”思潮餘毒的重要舉措。

三、古代文化遺址的開發與重建,也需要創意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