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你拍的是電影,我是拍電視劇!我肯定不如你啦!”
他又問我:“你找哪兒的化妝師?這些人物的造型可不簡單呢!”
我說:“你呢?你找誰?”
他說:“我找美國的造型師來搞!他們的技術世界一流!”
我放下了心,因為我怕他要用王希鍾,那我肯定就用不上了!
淩子風還極有信心地說:“我要購買水下攝影機!拍水下鏡頭。”
我說:“我們沒有那麼多錢。人物造型我就找你們的王希鍾了!”
老淩還在勸告我:“美國的材料好,做出來像真的一樣!”
我說:“我們就用中國的吧,不然就沒有錢拍戲了!”
臨分別時,淩子風還興致勃勃地說:“好,那咱們比比吧!”
淩子風也要拍《西遊記》,對我是個挑戰!我的戲千萬不能拍砸了,有淩子風比著呢!
我去找了王希鍾,和他商量為《西遊記》製作人物造型的事,他對這個任務也有極高的興趣。我們取得了一致意見:妖魔鬼怪,神仙佛道,包括小妖小怪都需要造型。有的要全臉,有的是半臉,有的可用“零件”--鼻子、耳朵、眉骨等對麵孔進行局部改變。我們建議少用整臉的塑形,以免影響表演。總的要求是:不但各有特點,還要盡量美化,尤其是孫悟空。他是個猴子,如何作得他美,是個難點。一定要使他既有猴相,但又漂亮,“美猴王”嘛!
《西遊記》,“遊”是一條貫穿線。從大唐景色到異國風光,環境的變化,表現了路途的遙遠和取經的艱辛。我要通過“遊”字,把我國絢麗多彩的名山大川、名揚四海的古典園林、曆史悠久的佛刹道觀攝入劇中,增強它的真實感和神奇性,達到情景交融、以景托情的效果。這也是我們的一大優勢,必須要好好利用。雖然有的人曾經反對:要拍外景,北京郊區有的是山,翻過來掉過去都可以拍,又省錢,又省時間。幹嗎跑到外麵去!
我不同意,在北京郊區能拍出一部《西遊記》來?我堅持:理想的環境對烘托氣氛,刻畫人物會起到極重要的作用。神奇的故事和絕妙的風光結合在一起,會大大增加它的美學價值。我要根據《西遊記》的劇情需要,拍攝下許多珍貴的風光鏡頭,這將來會成為它的一大特色。
但是,《西遊記》是神話故事,隻采用外景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有許多人間找不到的景色,必須要依靠搭景。如靈霄寶殿、瑤池仙境、海底龍宮、陰曹地府,這些都需要依靠棚裏搭景,把這些想象中的虛幻環境化為可視形象,采取虛實結合、以實為主的方針,才能造成《西遊記》中完美的藝術效果。
還有個重要問題:《西遊記》的神話特點,需要大量的特技來表現。而這正是我們的弱項。當時是八十年代初期,我們尚不知特技為何物。沒見過“威亞”,更沒聽說過電腦特技、虛擬演播室,電影裏沒有使用過,電視劇裏更沒有;當時文化大革命結束不久,人們的思想尚未解放,我們甚至連可參考的富含特技的外國片都看不到。我們打了報告,經過上級批準,作為內部的觀摩,允許我們看了一點日本和中國台灣拍的《西遊記》片斷,他們的特技使我驚奇,但內容實在不堪!
記得裏麵有這樣的情節:孫悟空能夠一棍子把地鑿穿,噴出來的石油能夠到達天上。唐僧哭著喊著要和妖怪結婚,被孫悟空打昏了;豬八戒跳大神,要把唐僧喚醒;唐僧是女人演的……如此種種,太離譜、太荒唐!《西遊記》被搞成這樣,也算是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了。但《西遊記》的原貌是什麼呢?根本看不到。難道能夠這樣作踐我們的古典名著嗎?我感到氣憤!我決心要拍出與他們截然不同的《西遊記》來。
但是,《西遊記》裏麵,孫悟空和諸多的神仙、妖怪們如何騰雲駕霧?如何上天入地?如何平地飛升?如何千變萬化?這都是躲不開的難題。我們的拍攝條件是一窮二白。除了已經掌握的簡單電視手段外,隻有一部電視台特為《西遊記》進口的ADO特技機,這是遠遠不夠的(何況它還缺乏軟件,效果不好)。
我必須揚長避短,盡量發揮我們的優勢:一方麵借鑒電影裏麵的特技手段,一方麵采取土洋結合的辦法,動員劇組的一切工種:攝像、化妝、道具、照明、煙霧、武打等部門,開拓思路,共同解決特技所遇到的問題,做好配合特技的工作。在拍攝中依靠大家的智慧,不斷解決那些已知和未知的特技問題。
總的來說,我爭取拍出一個既優美,又神奇,既通俗,又高雅;既忠實於原著,又慎於翻新的《西遊記》來。我帶著一股要“不辜負領導信任並為自己爭氣”的勇氣,和“要以唐僧取經的精神去戰勝一切困難”的決心,全身心地投入了《西遊記》六年的拚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