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M1A2主戰坦克
美國陸軍1992年正式訂購M1A2坦克。該坦克是第四代主戰坦克出現前的過渡車型,屬於第三代半主戰坦克。M1A2坦克在M1的基礎上進行了多達40項改進,使其具備超群的生存能力與攻擊能力。車體和炮塔正麵及炮塔周圍采用由鋁增強塑料、網狀貧鈾合金構成的高強度複合裝甲,防禦力提高了1倍。該坦克增加了屬於高科技產品的車長獨立熱像觀察儀,車長能獨立捕捉、跟蹤目標射擊,大大提高了低能見度(黑夜和煙幕)情況下與敵交戰的能力。
美國M1A2坦克上配備M256型120毫米滑膛炮,其有效射程達3500米。該型坦克炮發射貧鈾穿甲彈時,在2000米距離上,可擊穿70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該坦克發射尾翼穩定脫殼彈的炮口動能已經達到10兆焦(1兆焦=1106焦耳)。這一能量用來做功,足以把50000千克的主戰坦克提舉到6層樓(約20米)高。海灣戰爭中,美軍M1A2坦克的120毫米滑膛炮發射的M829A1貧鈾穿甲彈可以在穿透15米厚的沙牆後,再擊穿伊軍T-72坦克的主裝甲,並引爆車內的彈藥,將炮塔掀掉。
美國M1A2主戰坦克具有信息感知、交換和處理能力,這就是所謂的數字化坦克。該型坦克具有數字編碼、數字壓縮、數字調製與解調等先進技術,從而大大提高了戰場生存能力。美國“舡”式輕型坦克
20世紀80年代初,卡迪拉克·蓋奇公司預測世界上有些國家將需要一種具有主戰坦克的火力和較高戰略、戰術機動性的輕型坦克,於是決定投資研製“舡”式輕型坦克。該車安裝1門能發射北約製式彈藥的105毫米火炮。該車重量輕,車體低矮,行程大,機動性高,采用已得到證實的可靠性部件,能用C-130運輸機空運。
1983年1月,公司進行了新車論證,同年9月開始設計。1984年2月製出底盤樣車,同年8月進行行駛試驗。1984年6月,公司還製出了炮塔樣品,並將它安裝在M551“謝裏登”輕型坦克底盤上做射擊試驗。1984年10月,樣車在美國陸軍協會裝備展覽會上首次展出。到1985年底,該坦克已完成約5000千米耐久性試驗,其中大部分試驗是在內華達州卡爾遜城的霍傑斯機動車輛試驗中心(HodgesAutomotiveTestCentreatCalsonCity,Nevada)進行。試驗後,公司又對側傳動裝置、減振器和冷卻係統等作了少量改進,以便在49的環境溫度下工作。隨後,公司又對該車作進一步改進,改進項目包括增設熱成像瞄準鏡和1個與主炮並列的望遠鏡。該望遠鏡作為炮手的M36E1晝夜瞄準鏡的備份瞄準儀器使用。1986年,完成生產樣車,並在泰國進行了試驗。1987年初,泰國政府同卡迪拉克·蓋奇公司簽訂了1.5億美元的合同購買該坦克106輛,單車價格約100萬美元。
蘇聯T-34中型坦克
在世界坦克發展史上,前蘇聯的T-34坦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現代坦克的先驅,它裝備數量之多、裝備國家之廣、服役期限之長,在世界各國的坦克中屈指可數。1940年1月,第一批T-34中型坦克由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生產,其設計者為42歲的科什金。最早的T-34坦克全重26300千克,乘員4人,最大速度為55千米/時,機動性能出類拔萃。它的前主炮為1門76.2毫米加農炮,因此也稱T-34/76中型坦克。T-34坦克作戰性能方麵與同類坦克相比處於領先地位。連德軍的將領也承認,“蘇聯人擁有的T-34中型坦克遠遠優於德軍任何一種中型戰鬥坦克”。德軍在1943年研製的“黑豹”坦克,在很多方麵便仿製了T-34。T-34坦克最突出的特點是結構簡單,便於大量製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共生產四萬多輛T-34坦克。
T-34中型坦克是坦克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代表之作。T-34坦克挽救了蘇聯衛國戰爭,挽救了蘇聯紅軍,甚至可以說挽救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雖然納粹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擁有“虎式”與“虎王”重型坦克,但麵對數量驚人、火力強大、機動超強的T-34坦克,德軍裝甲部隊隻能用“望洋興歎”來形容當時的心情與局勢。因此可以說,T-34中型坦克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王者兵器”。
蘇聯T-62主戰坦克
前蘇聯為了趕超美國的M60坦克,奪取坦克裝備技術上的優勢,便在T-54/T-55坦克的基礎上,研製了T-62坦克,在1964年把這種坦克大規模地列裝部隊。T-62坦克首次裝備了口徑達115毫米的滑膛炮,並第一次在坦克炮上配用了由尾翼穩定的次口徑超速脫殼穿甲彈(另有破甲彈和榴彈)。T-62坦克115毫米口徑火炮的杆式動能穿甲彈的穿甲能力在當時同類彈種中是最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