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林肯”號航空母艦
“林肯”號航空母艦是美國海軍的第五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以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的名字來命名。“林肯”號隸屬於太平洋艦隊,編號“CVN72”。
“林肯”號航空母艦上裝備有“海麻雀”導彈和密集陣武器係統,載有約80架戰鬥機和支援機,其中大部分為FA-18“大黃蜂”和F-14“雄貓”殲擊機,其餘是EA-6B“入侵者”電子幹擾機、S-3B“北歐海盜”反潛機、E-2“鷹眼”預警機等。“林肯”號航母編隊係統比較完善,各類艦種協同作戰能力超強。
1988年2月13日“林肯”號下水,並在1989年11月11日開始服役。
1990年9月“林肯”號轉移到太平洋,1991年5月在海灣戰爭中前往波斯灣。
1992年初,“林肯”號支援了南方守望任務,監視伊拉克南方的禁飛區。
1993年10月,“林肯”號前往索馬裏的沿海地區,協助聯合國在當地執行任務。
1995年4月,前往波斯灣,再次協助執行南方守望任務。
1998年6月,開始第四次部署任務,同樣是前往波斯灣協助執行南方守望任務。
1999年,“林肯”號參與了幾次美國海軍的內部演習,接著再次前往波斯灣協助執行南方守望任務。
2002年7月20日,“林肯”號前往支援恒久自由行動,並再次支援了南方守望任務。
2003年,參加伊拉克戰爭,“林肯”號的機隊和其戰鬥群一同參與了最初對伊拉克的轟炸行動和空襲。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時,“林肯”號正停留在香港,之後前往受災嚴重的蘇門答臘西海岸協助正在進行的國際性救濟和救援行動。
2005年1月,“林肯”號離開了印尼。在公共海域,“林肯”號繼續為印尼提供人道援助直到同年2月4日。
法國“戴高樂”級航空母艦
“戴高樂”級航空母艦是法國海軍的第一種核動力航空母艦,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采用核動力的中型航空母艦。
1980年,法國海軍正式提出了代號為PA-88的航母建造計劃,以取代艦體老化、設備較為陳舊的“克萊蒙梭”級航空母艦。在接下來的4年中,法國海軍通過技術論證,最終確定新型航母為核動力、中型、搭載固定翼飛機的新型航母,並以法國已故總統夏爾·戴高樂的名字為新航母命名。
和其他中型航母不同,法國海軍沒有為“戴高樂”級航母單獨研製核反應堆,而是將兩艘法國導彈核潛艇已經裝備了的K-15型反應堆直接搬到了航母身上。這種“偷懶”的設計讓“戴高樂”的航速比常規潛艇的30節速度還慢(隻有28節)。
“戴高樂”級航母繼承了法國軍艦一貫的藝術特性,艦體光潔流暢,富有現代氣息。為了迎合法國海軍倡導的隱身性,“戴高樂”級從艦體到上層建築全部進行了隱形處理,大大減少了雷達和紅外線反射截麵,堪稱完美的“海上藝術品”。
由於“戴高樂”級航母的載機數量隻有美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一半,因此該航母隻在軸向甲板和斜角甲板上安裝了兩部美國的C-13型蒸汽彈射器,最大彈射距離為99米,足以將法國海軍所有現役飛機送上藍天。由於C-13型蒸汽彈射器可以每隔20秒送一架飛機上天,航母上的40架作戰飛機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飛離母艦。
“戴高樂”級航母的標準載機方案是30~33架“陣風”M型戰鬥機、3架E-2C“鷹眼”預警機、4~6架“黑豹”反潛直升機,攻擊能力直逼“尼米茲”級航母。此外,“戴高樂”級航母還裝有多種以防空為主的艦載武器,其中“紫菀15”“西北風”防空導彈再加上艦載20毫米防空高炮構成了一道防空“天網”。
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
1983年2月22日,蘇聯在尼古拉耶夫船廠開工建造第一艘大型航空母艦,該艦又被稱為11435級。“庫茲涅佐夫”號航母1985年12月5日下水,1991年1月21日正式服役。有意思的是,該艦在建造中先後有過幾個名字:“蘇聯”號、“克裏姆林宮”號、“勃列日涅夫”號和“第比利斯”號。由於政治風雲的變幻,該艦最後被定名為“庫茲涅佐夫”號。
“庫”艦裝載了強大的防空火力:主力為4座SA-N-9垂直發射防空導彈,每座有6個發射單元,每個單元備彈8枚,總共備彈192枚,射程15千米;另有8座CADS-N-1“嘎什坦”彈炮合一近防係統,係統配置為2座30毫米6管炮和8枚SA-N-11近程導彈,火炮射程2500米,導彈射程8000米;此外,還有AK-630型6管30毫米炮4座,射程2500米,發射效率為3000發/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