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反潛武器,該艦在艦尾兩舷處各布置了1座RBU-12000十聯裝火箭深彈發射器,射程12000米。其電子設備有:1部“天空哨”相控陣雷達,1部MR-710“頂板”,三坐標對空/對海雷達;2部MR-320M雙“支撐”對海雷達;4部MR-360“十字劍”火控雷達,用於SA-N-9;8部3P37“熱閃”火控雷達,用於SA-N-11;1部“蛋糕台”戰術空中導航雷達;電子對抗設備為“酒桶”和“鍾”係列,另有2部PK-2和10部PK-10幹擾箔條發射器。“庫”艦的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它是一個奇妙的“混合物”:它既有艦隊型航母特有的斜直兩段甲板,又有輕型航母通用的12上翹角滑躍式起飛甲板;沒有裝備彈射器,卻可以起降重型固定翼戰鬥機。這之中的奧妙就在於它將英國首創的“滑躍式”起飛方式與自身氣動性能優異的蘇-27戰鬥機相結合,在犧牲飛機作戰性能的情況下,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大型航空母艦”,但仍自稱為“載機巡洋艦”。“庫”艦的服役使世界海軍中首次出現了滑躍起飛、攔阻降落這一新穎的航母起降方式。通常情況下,其載機方案為:20架蘇-33戰鬥機,15架卡-27反潛直升機,4架蘇-25UGT教練機和2架卡-29RLD預警直升機。
美國“杜魯門”號航空母艦
1998年7月25日上午,美國海軍諾福克海軍基地12號軍港碼頭彩旗招展,“杜魯門”號航空母艦全艦掛滿旗幟,而且掛著一麵巨大的美國國旗,盛大的航母服役典禮即將舉行。上午11時,海軍儀仗隊鳴21響禮炮,美國總統親自主持這一次超級航母的入役慶典。
早在1988年6月“杜魯門”號航空母艦就批準了建造合同,1993年11月開始鋪設龍骨,1996年9月舉行宗教儀式和洗禮,1996年9月下水,1998年5月進行高速巡航試驗,1998年6月美國海軍組織接收試航,同月底交付使用,直到1998年7月25日正式交付海軍大西洋艦隊服役。
“杜魯門”號大膽進行了一些技術改進,主要是采用信息技術來完成對艦艇的改造工作。該艦廣泛使用光纖電纜,提高了數據傳輸速率;布設IT-21非保密型局域網,將計算機、打印機、複印機、作戰兵力戰術訓練係統和艦艇圖片再處理裝置等連為一體,實現了無紙化辦公,提高了信息處理能力等。
“杜魯門”號航空母艦裝有3座八聯裝“海麻雀”艦對空導彈發射裝置、4座密集陣近戰武器係統和SPS-49對空搜索雷達。艦載機主要包括F-14戰鬥機、F-18戰鬥攻擊機、“北歐海盜”反潛機、“鷹眼”預警機和“海鷹”反潛直升機等。
驅逐艦
美國“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
DDG-51“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在世界海軍中可謂聲名顯赫。它是世界上第一艘裝備“宙斯盾”係統並全麵采用隱身設計的驅逐艦,武器裝備、電子裝備高度智能化,具有對陸、對海、對空和反潛的全麵作戰能力,代表了美國海軍驅逐艦的最高水平,堪稱尖端之艦、典範之作,是當代水麵艦艇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該級首艦“阿利·伯克”號於1988年12月開工,1991年7月正式服役。這是一個興旺的大家族,不僅建造數量大,而且型號也多,所以又分為幾個子級(或稱“批”):DDG-51Ⅰ型、DDG-51Ⅱ型和DDG-51ⅡA型,未來可能還將會有新的型別。它們都具有相同的艦體和動力裝置,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武器裝備的改進和更多高新技術的應用。
“伯克”級驅逐艦裝有“宙斯盾”作戰係統,並采用整體裝甲防護和隱身技術,具有同時對上百個目標進行探測並排序交戰的能力。該艦有兩組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分別設有29~81個作戰單元,可通用各種導彈90枚。另外,該艦有2座四聯裝“魚叉”反艦導彈;在上層建築前舷後端各有1座密集陣近防係統;艦首有1座單管127毫米艦炮;兩舷各設MK32三聯裝反潛魚雷發射管1座;尾部有直升機平台,但沒有機庫。“伯克”級艦首次采用了“集中式保護係統”,裝有三防裝置。該級艦的另一特長是出色的適航性,艦體的長寬比隻有7.5,在惡劣氣象條件下可以平穩航行。
“伯克”級驅逐艦標準排水量6500噸,滿載排水量8300噸,艦長142.1米,寬18米,吃水9.1米;動力裝置為4台LM2500燃汽輪機,總功率9.2萬馬力,航速32節,續航力20節時6000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