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還有沒有別種解釋呢?有的,那就是偶然論的解釋。這種理論認為,整個宇宙是一種完全沒有秩序的混亂,在這片混亂中,在一個相對而言極狹小的區域裏,之所以會形成一個比較有秩序的世界,誕生了我們的星係、地球、地球上的生命以及人類,純粹是偶然的。這就好比一則英國故事所形容的:有一群猴子圍著一台打字機敲打鍵盤,打出了許多毫無意義的字母。可是有一回,他們打出的字母居然連綴成了一首莎士比亞的短詩。你能說它們是有意要打這首詩的嗎?當然不能。你能找出它們打出這首詩的必然原因嗎?肯定也不能。所以,除了用純粹的偶然性來解釋外,你別無選擇。如果把自然理解為整個宇宙,情形正是如此。當然,這不排斥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即在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比較有秩序的宇宙區域內,事物的發展呈現出某種因果性或目的性的表征。但是,你不要忘記,這種因果性和目的性的表征隻有非常相對的意義,它們是從宇宙的大混沌中純粹偶然地產生的,並且終將消失在這個大混沌之中。
人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為?
請你想一想,你成為你今天這個樣子,究竟是因為你的先天素質的作用呢,或者是因為你出生的家庭環境和生長的社會環境的作用呢,或者是因為你自己是否努力即你的意誌的作用呢,還是所有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你很可能會說:當然是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但是,那些主張一切事情都由因果律決定的哲學家會告訴你,在這些因素中,你的意誌這個因素不起任何作用。人的行為同樣受因果律支配,沒有自由可言。支配人的行為的因素有兩個,一是人自身的欲望,二是外部的環境。欲望的變化,外部環境的變化,以及外部環境刺激人的欲望從而使人作出反應的過程,這些都嚴格遵循著因果律。如果能夠查明所有這些複雜的因果關係,我們便可以推算出每個人過去、現在、將來的一切行為。人是絕對不能支配自己的行為的,更不用說支配自己的命運了。你之所以成為今天的你,你已做和將做的一切,都早被你的機體構造和你降生於其中的環境規定好了,是這兩種你無法選擇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
也許你會舉例反駁他們說:我是一個農家孩子,靠自己的努力上了大學,成了一個知識分子,而與我同村的孩子們盡管和我有著相似的生長環境,現在卻在務農或經商,走上了與我完全不同的道路。這就證明個人的選擇和努力是有重要作用的。
但是,那些哲學家會問你:你當初為什麼想要上大學,並且為此作出了努力呢?這一定有原因,因為世上決不會發生沒有原因的事情。隻要仔細分析,便可以發現,與你的同村孩子相比,或者在你的機體構造中,或者在你的生長環境中,必有某些因素與他們不同。
事實上,確實沒有兩個人的先天素質或生長環境是完全一樣的,因此你很難駁倒這些哲學家。和這些哲學家實在很難作認真的爭論,他們的邏輯倒是十分簡單的:凡你已經做的一切,都是必然的,因而是別無選擇的。晚飯後,你想讀一本小說,又想聽音樂,猶豫了一下,選擇了聽音樂。他們就分析說:你聽音樂是必然的。你爭辯說:不對,我剛才明明也想讀小說的,聽音樂是我的自由選擇。他們會說:可是你終於選擇了聽音樂而不是讀小說,其中必有原因,因為天下決無沒有原因就發生的事,隻是你自己不知道這原因,才產生了自由選擇的錯覺。你火了,不耐煩地說:好吧,我告訴你是什麼原因,這原因就是我作出了選擇!他們當然不會承認你的選擇也是你的行為的原因,因為這就等於承認了意誌自由,於是他們換一種方式來引導你:年輕人,別發火,讓我們來做一個試驗,看看有沒有意誌自由這種怪事。你試試看,你能不能純粹依靠你的自由意誌舉起你的右臂?聽了這話,如果你不舉,就證明了你沒有意誌自由。如果你舉了,他們會告訴你:你之所以舉起右臂是因為我們正在爭論意誌自由問題,你受了我的話的刺激,想用舉右臂來證明你有意誌自由,所以才舉起了右臂。如果沒有這些前因後果,你就不會在現在這個時刻舉起右臂。所以,這恰恰證明了你的意誌是不自由的。
什麼是自由意誌?
照上麵這種方式爭論下去顯然是沒有意義的。為了使討論取得有益的進展,有必要明確意誌自由的概念,限製討論的範圍。事實上,那些主張有意誌自由的哲學家都樂於承認,人的肉體生活在相當程度上是受自然律支配的,在這個領域內即使有意誌自由也很微小,而且並不重要。意誌自由問題真正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是在人的精神生活領域,尤其是在道德生活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