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水溫夠了茶自香(3)(1 / 2)

抬著驢的父子不久走到一座橋上。“孩子,市場快到了,再忍耐一會兒吧!”

父親雖然這麼說,可是自己和孩子都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

驢畢竟是驢,被倒吊著反而痛苦得不得了,不但口吐白沫,還粗暴地扭動起來。

“嘿!乖一點啊!”父親嚴厲地斥罵著。

可是驢不聽,扭動得更厲害了。結果,棍子啪的一聲折斷了。繩子也弄斷了,驢倒栽蔥似的掉進河裏。很不湊巧,雨後河水暴漲,驢就在那瞬間被急流吞沒,看不見蹤影了。“啊!怎麼會這樣呢?這都是一味聽別人的意見,而產生的最嚴重的後果啊!”

父子倆隻好垂頭喪氣地回家了。

故事啟思:

故事中父子倆的行為很可笑,但笑過後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經常這樣:做事或處理問題沒有自己的主見,或自己雖有考慮,但常屈從於他人的看法而改變自己的想法,人雲亦雲,隨波逐流,一味討好和迎合別人,而置原則於不顧?

明人呂坤特別反對這種做事沒主心骨,也就是沒主見,隻是“依違觀望,看人言為行止”的缺點。他說,如果做事先怕人議論,做到中間一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就不敢再做下去了,這不僅說明這個人沒有“定力”,也說明其沒有“定見”。沒有定見和定力,就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呂坤說,做人做事,首先要能獨立思考,辨明是非,選擇正確的立場觀點。呂坤進一步說,每個人的想法都不會完全一致,我們不能要求人人的看法都與自己相同。因此,我們做事要看我們想達到的目標效果,而不要過於顧慮事前一些人的議論;等你事情做好了,那些議論自然也止息了。即使事情沒做成,但隻要是正確的,也就是我應當做的,論不得成敗。

就拿上述故事來講,是該趕著驢走,還是該父親或兒子騎著走,其實如果驢太瘦弱,自然不能騎,但如果驢十分強壯,就是坐上兩個人也無妨,又何必在意別人的指指點點呢?

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凡事都有主見,他不會去做效顰的東施徒增笑談,更不會做人雲亦雲、隨波逐流的騎驢、抬驢的父子,隻要是力所能及,他都會獨立思考、解決,因為他知道,輕信別人的觀點往往使人失去獨立性,而沒有自己獨立的人格,隻依賴別人永遠不會成功。依賴使一個人失去精神生活的獨立自主性。依賴的人不能獨立思考,缺乏創業的勇氣,其肯定性較差,會陷入猶疑不決的困境,他一直需要別人的鼓勵和支持,借助別人的扶助和判斷。

要成就一番事業或工作,總會聽到許多反對意見。這些意見或來自朋友與親近的人,他們從自己的角度考慮,或純粹是為我們擔心,可能不讚成我們的做法;也可能來自那些對我們心懷惡意的人,他們誣蔑、攻擊、誹謗,把我們所要做的事說得漆黑一團。麵對這種情況,如果我們不能明辨是非,缺乏獨立思考的精神,我們就可能半途而廢,甚至事情還沒做就夭折了。因此,我們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如但丁所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心靈感悟:

要做到獨立自主最基本的是要不依賴經驗,不依賴人言,不依賴成見,使自己成為自覺者,一位能自我實現的人。

聰明反被聰明誤

三國時著名才子楊修是曹營的主簿,他是有名的思維敏捷的官員和敢於冒犯曹操的才子。劉備親自率兵攻打漢中,驚動了許昌,曹操也率領四十萬大軍迎戰。曹劉兩軍在漢水一帶對峙。曹操屯兵日久,進退兩難,適逢廚師端來雞湯。見碗底有雞肋,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入帳稟請夜間號令。

曹操隨口說:

“雞肋!雞肋!”

大家便把這號令傳了出去。行軍主簿楊修立即叫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大驚,請楊修至帳中細問。

楊修解釋說:

“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來日魏王必班師矣。”

夏侯也很信服,營中諸將紛紛打點行李。曹操知道後,怒斥楊修造謠惑眾,擾亂軍心,便把楊修斬了。

後人有詩歎楊修,其中有兩句是:“身死因才誤,非其欲退兵。”這是很切中楊修要害的。

原來楊修為人恃才傲物,數犯曹操之忌。曹操兵出潼關,到蘭田訪蔡邕之女蔡琰。蔡琰字文姬,原是衛仲道之妻,後被匈奴擄去,於北地生二子,作《胡笳十八拍》,流傳入中原。曹操深憐之,派人去贖蔡琰。匈奴王懼曹操勢力,送蔡琰還漢朝。曹操把蔡琰許配董杞為妻。曹操當日去訪蔡琰,看見屋裏懸一碑文圖軸,內有“黃絹幼婦,外孫臼”八個字。曹操問眾謀士誰能解此八字,眾人都不能答。隻有楊修說已解其意。曹操叫楊修先未說破,讓他再思解。告辭後,曹操上馬行三裏,方才省悟。原來此含隱語“絕妙好辭”四字。曹操也是絕頂聰明的人,卻要行三裏才思考出來,可見急智捷才遠不及楊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