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造花園一所。造成後曹操去查看時,不置褒貶,隻取筆在門上寫一“活”字。
楊修說,
“‘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
於是翻修。曹操再看後很高興,但當他得知是楊修析其義後,內心已忌楊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來酥餅一盒,曹操寫“一盒酥”三字於盒上,放在台上。楊修入內看見,竟取來與眾人分食。曹操問為何這樣?楊修答說,你明明寫“一人一口酥”嘛,我們豈敢違背你的命令?曹操雖然笑了,內心卻十分厭惡。
曹操怕人暗殺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說,他好做殺人的夢,凡他睡著時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覺,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給他蓋上。曹操躍起來拔劍殺了近侍。大家告訴他實情,他痛哭一場,命厚葬之。因此眾人都以為曹操夢中殺人,隻有楊修知曹操的心,於是便一語道破天機。
凡此種種,皆是楊修的聰明冒犯了曹操:楊修之死,植根於他的聰明才智。
故事啟思:
楊修之死,給後人留下了重要的關於情商的啟示。第一,越是有才華的人越要沉穩,不可恃才自重,更不可把才華露盡。如果你的領導是庸才,你就更要多加小心,切不可處處表現你比領導高明,領導需要你出主意的時候,你最好在私下裏把你的主意透露給領導一些,在你的啟發下,他豁然開朗,這時你就退居幕後。當然,你必須守口如瓶,領導才能喜歡你。第二,不管在什麼場合,你一個人看明白了的事情,最好不要點破。比如說雞肋,楊修如果不說破,哪裏會有殺身之禍?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楊修的才華和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悲劇結局。
心靈感悟:
恃才自傲,是人的本性之一。然而,這種本性表現過熾,便成為一把危害自己的利刃。
蘇東坡顯才遭貶
蘇東坡在湖州做了三年官,任滿回京。想當年因得罪王安石,落得被貶的結局,這次回來應投門拜見才是。於是,便往宰相府來。
此時,王安石正在午睡,書童便將蘇軾迎入東書房等候。
蘇軾閑坐無事,見硯下有一方素箋,原來是王安石兩句未完詩稿,題是詠菊。蘇東坡不由笑道:
“想當年我在京為官時,此老筆數千言,不假思索。三年後,正是江郎才盡,起了兩句頭便續不下去了。”
他把這兩句念了一遍,不由叫道:
“呀,原來連這兩句詩都是不通的。”
詩是這樣寫的:
“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在蘇東坡看來,西風盛行於秋,而菊花在深秋盛開,最能耐久,隨你焦幹枯爛,卻不會落瓣。一念及此,蘇東坡按捺不住,依韻添了兩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待寫下後,又想如此搶白宰相,隻怕又會惹來麻煩,若把詩稿撕了,不成體統,左思右想,都覺不妥,便將詩稿放回原處,告辭回去了。
第二天,皇上降詔,貶蘇軾為黃州團練副使。
蘇東坡在黃州任職將近一年,轉眼便已深秋,這幾日忽然起了大風。風息之後,後園菊花棚下,滿地鋪金,枝上全無一朵。蘇東坡一時目瞪口呆,半晌無語。此時方知黃州菊花果然落瓣!不由對友人道:
“小弟被貶,隻以為宰相是公報私仇。誰知是我錯了。切記啊,不可輕易譏笑人,正所謂經一失長一智呀。”
蘇東坡心中含愧,便想找個機會向王安石賠罪。想起臨出京時,王安石曾托自己取三峽中峽之水用來衝陽羨茶,由於心中一直不服氣,早把取水一事拋在腦後。現在便想趁冬至節送賀表到京的機會,帶著中峽水給宰相賠罪。
此時已近冬至,蘇軾告了假,帶著因病返鄉的夫人經四川進發了。在夔州與夫人分手後,蘇軾獨自順江而下,不想因連日鞍馬勞頓,竟睡著了,及至醒來,已是下峽,再回船取中峽水又怕誤了上京時辰,聽當地老人道:“三峽相連,並無阻隔。一般樣水,難分好歹。”便裝了一瓷壇下峽水,帶著上京去了。
上京來先到相府拜見宰相。
王安石命門官帶蘇軾到東書房。蘇軾想到去年在此改詩,心下愧然。又見柱上所貼詩稿,更是羞慚,倒頭便跪下謝罪。
王安石原諒蘇軾以前沒見過菊花落瓣。待蘇軾獻上瓷壇,書童取水煮了陽羨茶。
王安石問水從何來,蘇東坡道;
“巫峽。”
王安石笑道:
“又來欺瞞我了,此明明是下峽之水,怎麼冒充中峽。”
蘇東坡大驚,急忙辯解道誤聽當地人言,三峽相連,一般江水,但不知宰相何以能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