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正如古人說的那樣:人情反複,世路崎嶇,行去不遠,須知退一步之法。

心靈感悟:

理解是偉大的,它拉近了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避免了無意義的爭端,理解是一座舒心橋。隻有理解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理解,理解既給別人帶來善意的寬慰,也讓自己免受意外之苦,可謂既利人又利己。

山雀燒海

山雀飛到海邊上,它誇下海口,要把大海燒枯!

全世界都為山雀這奇怪的舉動不安地議論紛紛。海神的京城裏擠滿著吃驚的居民:鳥兒成群結隊地往海邊飛;森林裏的野獸也川流不息地跑過來,大家都想看海水怎樣燃燒,熱量又有多大。在那些聽到這轟動消息的人們中間,有一個經常應酬赴宴的家夥,手裏還拿著一把銀湯匙,跟著第一批人來到海邊。他要享受其味無窮的魚湯。這樣的筵席,連最有錢的百萬富翁,也沒有請他的夥計們吃過。

大家擠到一塊,張大著嘴巴眺望這場奇觀,他們默默地凝視著海洋,這兒那兒有人說話:

“你瞧!你瞧!快看見海沸騰了!快看見海著火了!”

“不對頭!海在燃燒嗎?不,沒有燃燒。海發燙了點兒嗎?不!甚至不燙不熱呀!”

山雀吹牛誇口,結果如何呢?我們的英雄羞慚地逃回了它的巢。山雀鬧得滿城風雨,卻不曾把海燒著。

故事啟思:

從這則寓言中我們可以讀到兩個道理:

首先,“言必行,行必果”。這句話是偉大的孔夫子說的。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講信用”。他指的是做人,我們做事業也是如此。

言必行。就個人而言,如果你整天隻會到處誇下海口,而根本沒有實際行動,你的承諾是不可能實現的。長此以往,你給別人的印象隻能是“不誠實”、“不可信賴”的。如此,你美好的理想、光明的前途、乃至於良好的人際關係,都隻能是遙不可及的奢望。

行必果。承諾也許在某些條件下難以實現,這就需要你在許下承諾之前,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對承諾的可行性有充分的了解,認認真真地審視一番。記住:如果你沒有十足的把握,千萬不要輕易地許下任何承諾。否則,結果將使你身陷極其尷尬的境地,正如那隻羞慚而逃的“山雀”。

其次,我們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要輕信他人,這就需要我們自己有判斷辨別的能力。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通過媒體、互聯網等迅速地從四麵八方朝你湧來。這時,你的辨別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為這些信息肯定良莠不齊,對你來說,肯定有“有用”和“無用”之別。這就需要用你的判斷能力來“取精華,去糟粕”了,如此才能幫助你事業更快地進步。寓言中,如果那些來觀“海燃燒”的“觀眾”有頭腦,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分辨出“山雀”何來此種能耐,就不會盲目地輕信它了。

心靈感悟:

誠信是為人處事的根本。“信、智、勇”更是人自立於社會的三個條件,誠信是擺在第一位的。古時候的信息交流沒有別的方式,隻能憑人帶個口信,而傳遞口信之人必須以實相告,這就是誠或信的本義。“信”是一個會意字,“人”、“言”合體。“言必信,行必果,諾必誠。”這是人與人、與社會的交往過程中的立身處世之本。

之乎者也

春秋時期,孔子帶著他的學生周遊列國,一路上十分辛苦。有一天,孔子一行人來到一個村莊,他們在一片樹陰下休息,正準備吃點幹糧、喝點水,不料,孔子的馬掙脫了韁繩,跑到莊稼地裏去吃了人家的麥苗。

農田的主人十分憤怒,上前一把抓住馬的韁繩,將馬扣下了,揚言要將馬殺死為麥苗報仇。

子貢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一貫能言善辯。他憑著不凡的口才,自告奮勇地上前去企圖說服那個農夫,爭取和解。可是,他說話文縐縐,滿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將大道理講了一串又一串,盡管費盡口舌,可農夫就是聽不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