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捏法
捏法是指用大拇指和食指或其餘四指對稱用力,抓住肢體上的肌肉相對用力擠捏並逐漸移動的方法。
用大拇指前端頂住皮膚,用食指或其餘四指搓起皮膚並捏住提起,然後放下,這樣一鬆一緊向前擠壓推進,動作要輕快柔和,有連貫性,不要在一處滯留,移動方向順著肌肉纖維方向或經絡循行方向。注意不可用指甲掐壓皮膚。可以用單手捏、雙手捏。根據力度的大小,可分為輕捏和重捏。
七、滾法
滾法是指用手背外側和近小拇指的關節部位吸附著力於肌體上或穴位上,腕關節做屈伸、旋轉運動,是手背在治療部位上做連續的來回滾動,在局部持續用力的方法。
手指自然彎曲,肩關節放鬆,手背外側放在治療部位上,用小魚際掌背側至手背中指關節部(是手背整個麵積的二分之一)著力,使手背在治療部位上做約90°範圍的擺動。手背滾動時緊貼肌體,腕部做屈伸、外旋的連續往返滾動,不要在肌體上滑動,擺動的幅度和速度要一致,手部下壓的力量要均勻,滾動頻率每分鍾在120~160次。
八、搓法
搓法是指用雙手的掌麵夾持住肌體一定的部位,雙手掌相對用力做快速搓揉、轉動,同時做上下往返移動的方法。
用雙手掌麵夾持住治療部位,腕關節放鬆,肘關節微微內屈,肩和上臂部放鬆,雙掌協調用力,做快速均勻的搓轉運動,並順一定的方向緩慢地移動,注意動作均勻連續,移動緩慢,施力深沉,不可夾持過緊,不宜中途中斷或澀滯不前。
九、抖法
抖法是指用一隻手或雙手握住患者的上、下肢遠端,稍用力做連續、小幅度的上下抖動使關節有舒鬆感的手法。
1.上肢抖法
患者坐位,上肢放鬆,推拿者位於其麵前外側,上身略向前傾,用雙手握住患者手腕部,使患者上肢向前外側抬起,手掌上下用力做連續的、小幅度的高頻抖動。抖動從腕部開始向肘、肩部傳遞,使上肢肌肉和關節有輕鬆、舒適之感,抖動頻率可以在每分鍾180次左右。
2.下肢抖法
患者仰臥位,下肢放鬆,推拿者位於其足外側,用雙手握住患者的腳腕並向上抬起,使之離開床麵,手掌上下用力做連續的、有節奏的、小幅度的抖動。抖動從腕部開始向膝蓋、髖骶部傳遞,使小腿、大腿的肌肉和膝部關節、踝部關節、髖部關節得到疏鬆。下肢抖動的幅度較上肢略大,頻率略小,在每分鍾100次左右。
3.腕部抖法
患者手心向下,肘部略彎,推拿者手心向上,用雙手手指握住患者的手指和手背部,使患者的手腕做小幅度的上下抖動,抖動的頻率可較快,每分鍾200次左右。抖法要求頻率快、抖動幅度小,不可用力牽拉抖動的肢體。患者的肌肉要處於鬆弛狀態。
十、叩擊法
用拳背、掌根、掌心、小魚際、手指、空拳有節奏地快速而短暫地拍打病人的治療部位,其力達病人的皮下組織和肌肉,這種推拿法稱為叩擊法。
1.拳叩擊法
手握成拳,與手臂平直,以肘關節為活動支點,用拳背、空拳叩擊治療部位,要用前臂發力,整個拳背或空拳接觸肌體,拳的上下幅度要小,頻率要快。防止手背關節局部著力引起損傷。
2.掌叩擊法
包括掌根叩擊和掌心叩擊法,掌根叩擊時,手指自然鬆開,手掌微上揚,以肘關節為支點,掌根為著力點,上臂發力,有節奏地擊打肌體的一定部位;掌心叩擊時,大拇指外展,其餘四指並攏並略向裏彎,用手心著力叩擊治療部位,手成一自然的弧形,以適應治療部位的形狀。
3.手指擊法
五指半屈,四指分開成爪形,大拇指抵住食指,手腕部放鬆,勾指懸腕,腕關節發力,四指指端著力,有節奏地下擊治療部位,動作要平穩、靈活、輕快而有彈性,如同擊鼓狀。
十一、拍法
拍法是指推拿者用手掌平穩而有節奏地拍擊患者的肌體的一種治療方法。
手指自然並攏,指掌關節微屈,以肘關節為支點,用前臂發力,用整個手掌接觸體表,有節奏地拍打體表,並順肌肉纖維方向緩慢行進,力度以患者能承受為宜,不可使用暴力,避免拍打肋部、外傷性腫脹部。
十二、掐法
掐法是指將指甲放於治療部位或穴位上,一個指甲用力按壓,拇指和食指對稱按壓,多指對稱按壓的方法。一個指甲按壓稱為單指掐法,雙指或多指按壓稱為多指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