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節 第84章(1 / 3)

巴菲特談投資

1.投資展望

有人問巴菲特,油價跟其他原材料的價格走高,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

他的回答是,油價的衝擊會隨著企業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油價走高雖然會造成短期的傷害,但是長久下來,穩健的企業有能力轉嫁走高的原材料成本,就像他們對勞工成本的處理方式一樣。每天2億美元的進口石油,比較像是加諸在消費者身上的稅負,而不是對企業課征的租稅。

巴菲特表示,大多數的美國企業或許會有能力轉嫁這些成本,最重要的理由在於,企業獲利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正處於有史以來最高點。如果要他預測,企業獲利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會增加或下降,他會預測下降,因為目前這項比例實在太高了。高獲利加上低稅負這項“極為有利”的組合,未來很有可能出現“部分回歸均值”(somereversiontothemean)的現象。

至於原材料,巴菲特表示,“一家企業因為不知道是否能夠維持產品價格而感到苦惱的程度,大概可以作為評估該企業長期實力的依據。”報紙產業就是一個好例子。在過去,廣告業者必須透過報紙的“超大麥克風”來接觸消費者。當時,報紙的發行量與廣告費的成長率“無聊到極點”。

報社每年都在調高收費標準,他們不用擔心希爾斯(sears)百貨或沃爾瑪(wal-mart)百貨會撤銷廣告,或是讀者會停止訂報。 報紙似乎是你所能想象的最穩固的事業。

但是現在,報社發現自己處境艱難,因為他們必須為了是否要調高收費標準而苦惱不已。他們擔心此舉會迫使廣告業者轉而投向其他媒體,讀者也會決定停止訂報。 報紙產業的世界已經改變了。

2.黃金大勢

巴菲特幾乎一定會被要求對黃金表示一些看法,多年來,巴菲特一直在避免投資這項資產。

巴菲特的回答是,黃金將會是“我選擇用來儲存價值的最後幾種工具之一。我真的寧可持有一百英畝的內布達斯加州的土地,或是一棟公寓,或是一項指數基金。”

雖然黃金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自由定價,黃金價格從20世紀開始的20美元/盎司,到20世紀末時隻成長到400美元/盎司。

根據曆史顯示,如果將保險與儲存的成本計算在內,加上黃金並不像股票一樣會發放股利,黃金並不是一項儲存價值的理想工具。

巴菲特強調,他並不是在主張要“相信紙幣”。長久以來,我們有相當的理由替紙幣擔憂,但是,在這樣的情形之下,黃金依然是他“最不願意持有”的資產。“黃金(在過去)的表現並不理想……,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黃金在未來會有出色的表現。”

芒格補充說道,黃金在1935年時可能是一項“絕佳”的投資項目,因為黃金在危險的世界裏非常有用,但是對2005年的伯克希爾來說,“黃金完全引不起我們的興趣”。

3.通貨膨脹

針對通貨膨脹,巴菲特表示:

通貨膨脹對各個企業的影響並不相同。最好的企業有能力維持實質美元的盈餘創造力,而且無需為了創造名目成長率而必須進行相對金額的投資。最糟糕的企業是,你必須投入越來越多“投資”才能維持一家“爛公司”。

舉例來說,航空公司現在必須對一項差勁的事業投入更龐大的金額,結果隻能維持企業的營運而已。現在的飛機比以往更加昂貴,但是報酬率卻持續令人失望。反而是不需要龐大資金投入的絕佳事業是最好的保障,像律師這類專業人士能夠維持自己的實質美元盈餘創造力,而他們所接受的訓練,是以過去的金錢所支付的固定沉沒成本(sunkfixedcost),他們是能夠打敗通貨膨脹的理想營運模式的典範。

巴菲特表示,他跟芒格“總是懷疑通貨膨脹有能力重拾過往的氣勢”。他們總覺得通貨膨脹“在蜇伏當中”,而不是全然消失。至於有關通貨緊縮的討論“完全是一派胡言”。這些討論會讓你以為,當前的貿易環境(龐大的經常賬赤字加上疲弱的美元)會加劇通貨膨脹的程度。舉例來說,美國油價上漲的程度,一直比歐洲或是澳洲要高。

當伯克希爾評估要收購哪家企業的時候,通貨膨脹總是一項考慮因素,雖然不是惟一的一項因素。喜詩糖果在通貨膨脹的時候表現得很出色,因為它不需要現時美元的龐大資本支出。相形之下,公共事業公司目前需要維持的現金數量比三十年前要高。投資人一定會期望,“政府官員”允許的報酬率“會隨通貨膨脹率的高低而有所增減”。

芒格表示,很不尋常的是,造成美元走低的因素,像是來自其他國家的競爭性出口產品等等,也有抑製通貨膨脹的效果。(傳統上,走弱的貨幣一直是一種引進通貨膨脹的機製。)

4.企業購並

巴菲特表示,他一直以批評收購其他公司的企業而出名,但他卻坦白承認,伯克希爾也會收購其他企業。

在說明伯克希爾的事業時,巴菲特並沒有避免提到“集團”這個名詞,其中的差異在於伯克希爾異於常態的收購方式。雖然巴菲特曾經有過“嚴重的失敗”,他表示,伯克希爾一直能夠成功地“孕育出一種風氣,讓那些熱愛自己公司的人,在將公司出售給我們之後,仍繼續管理這些企業”。

吉列在20世紀60年代收購了20多家公司。石油公司後來也采取相同的做法。當這些企業跨出自己的產業,試圖經營自己所收購的公司時,他們的成績並不太理想。不同於這些企業,伯克希爾“完全不會有任何錯覺,我們不會以為自己的經營績效會比他們出色”。伯克希爾並未設置人力資源或是公共關係部門,來告訴這些人如何經營自己的公司。

伯克希爾旗下的事業群會不會在巴菲特下台之後分崩離析,巴菲特對這一點並不擔憂。他說他的繼任者“將來自伯克希爾內部,會了解伯克希爾的營運模式,會對伯克希爾有信心,而且……,身邊會圍繞著一直以這種方式運作的人。”

因此,“讓引擎持續以八十英裏的速度前進”將不會是全世界最困難的工作。在他的三位繼任人選當中,如果有任何人無法體認伯克希爾製度本身的特殊價值,他將會感到不可思議。這些人不太可能采取其他的營運模式。

芒格表示,矛盾的是,伯克希爾的成功來自於他們對自己所收購的企業“疏於監督管理”,他並補充說道,“我認為我們的接班人未來將會繼續疏於監督管理。”你在引進人才的時候要非常小心謹慎,要“尊敬並善待”經營這些企業的人,這一點非常重要。

伯克希爾的製度非常不同於傑克·威爾許(jackwelch)在奇異公司推動的製度。伯克希爾的製度並不是惟一成功的製度,但是“在我們離開之後”,這套製度將會繼續“發揮絕佳的功效”。

巴菲特補充說道,伯克希爾並不是因為“我們擁有偉大且複雜的製度或是神奇的地方”而成功,而是因為“單純簡單這件事情本身”。“我們非常善待熟悉如何經營的人,並且讓他們繼續經營下去。”你不需要有任何真知灼見的商業眼光,也能讓這部營運機器持續運轉下去。

巴菲特最擔憂的事情是,伯克希爾的文化會不會“在某方麵出現不好的轉變”。可能會有人試圖想要過度操控,但是他有把握,董事會不會讓這樣的情形發生。

巴菲特接著說道,由於他會將自己的所有資產捐贈給巴菲特基金會,而巴菲特基金會惟一的資產是他手中的伯克希爾股票,他預估伯克希爾將會持續經營五十年或是更久的時間。

巴菲特在另外一個時點表示,伯克希爾永遠不會采用他所謂的“撲克牌遊戲”形態的管理方式,也就是放棄經營績效不如以往的企業。

“如果某家企業的表現一直讓人失望,但是我們喜歡該公司的人員,而且也不用投入資金,那麼,我們將會繼續保留該公司,雖然根據商學院的理論,我們應該出售該企業。”

他並不是再說,商學院的理論是錯誤的,而是說,“這是我們希望采取的生活方式。”長久下來,這種做法產生的報酬率有可能“稍稍低於最理想的數字”。但是投資人了解,這是“我們準備采取的做法”。

5.吉列/寶潔

巴菲特自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便持有吉列(gillette)的股票。這是他的核心持股之一,其他還有可口可樂、美國運通(americanexpress)與富國銀行(wellsfargo)。有人要求他針對吉列與寶潔的合並條件發表看法,尤其是有人認為,合並的條件似乎不利於吉列的股東。

巴菲特承認,有些人對這項合並案感到不滿,尤其是在波士頓(吉列的總部所在地),因為這些人認為自己獲得的金額不夠多。巴菲特認為,這樣的說法,好過“一旦交易完成之後,波士頓地區將不會有太多人保得住飯碗。”

至於合並案的條件,“沒有人知道完美的換股比例是什麼”。但是,寶潔跟吉列都是相當容易了解的企業。這件合並案的條件曾經經曆過“嚴苛的磋商”。

身為吉列股東的巴菲特認為,對外公布的合並條件中所提到的0.975換股比率“非常公平”,他對此感到“十分滿意”。反正其間的出入也不會超過6%~7%。

這項合並案創造了附加值:“如此一來,我會比光是持有吉列的股票時還要富有,而寶潔的股東股也會比合並吉列之前更富有。”整體來說,傳到新聞讀者耳中的,並不是這兩家公司的股東對這項合並案的負麵想法。

芒格表示,那些反對合並條件的人“並沒有告訴你他們反對的真正理由何在。”“你上一次聽到有人說‘我這麼說是因為我忌妒’,是什麼時候的事情?大家不會這麼說。當你聽到有人大聲抱怨的時候,你必須找尋導致他們如此表態的原因何在。他不喜歡”如孩子般因為忌妒與憎惡而哭泣。

6.製藥企業

有人向巴菲特問到製藥業的現狀,以及該產業是否已經無法繼續成長?

巴菲特同意此觀點,製藥業正處於變幻不定的狀態。這個產業從事的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其投資資本的報酬率一直很出色。這個世界未來的發展很可能會不同於過去。其中牽涉到許多政治因素,但是他表示,“這不是我的強項。”

投資不同於跳水,不是以你想要嚐試的動作的難度進行評分。“我們不是因為能夠從七尺高的跳板上跳水而獲得報酬,而是因為我們能夠跨越一尺高的木板。”

7.最好的投資經驗

有人問巴菲特跟芒格,他們進行過的最好投資是什麼?

巴菲特表示,喜斯糖果是“在我們的成功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雖然喜斯目前並未能創造太多收入,當時卻讓他們學會許多事情。他們最好的單一一項投資,或許是花四千萬美元收購蓋可(geico)保險公司的前一半股權。(剩下的一半是以二十億美元收購。巴菲特很高興,“幸虧當時不是買三分之一。”)蓋可依然擁有無窮的成長潛力。

但就算是不再擁有成長潛力的企業,依然可能具有價值:隻要這些企業依然能創造“出色的獲利”。伯克希爾擁有“符合租稅效率且毫無阻力的方式”,可以將這些資金轉移到其他最好的投資機會。巴菲特補充說道,他在演講中告訴學生的第一件事情是:“就算他們什麼都不記得,也千萬要記住,不要帶著簽賬卡四處亂逛,搞的卡債越滾越大。”

芒格的回答是,在他們從事過的投資當中,他想不出有哪項投資,比尋找詹恩(ajitjain)而花費的成本更加值得,詹恩是伯克希爾的再保險承保事業的負責人。“那是一項真正的投資,”他如此說道,這項投資也給了他一次很好的人生教訓。“選對人做事,比什麼都重要。”

8.報紙產業

巴菲特主張,近幾年來,報紙產業的基本麵已經大幅惡化。有人要求巴菲特對此進一步說明。

巴菲特表示,他認為自己“對這個問題思考的時間超過任何人”。他在過去曾經因為投資報社而賺到許多錢,也相當了解這個產業。 報紙產業曾經一度是“你所能擁有的最強大的特許事業”。

他提到自己去拜訪報業巨擘湯姆笙(lordthomsom),湯姆笙擁有艾奧瓦州康索斷崖市(councilbluffs)(該地與奧馬哈隔河相望)當地的一家報社。巴菲特問湯姆笙,他準備把價格提到多高。湯姆笙回答道:“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我告訴我的經理人,要把獲利目標定在稅前45%。如果超過這個價格,我想我可能就是在敲竹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