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這項事業有趣的地方在於,它不同於其他事業,“這是獲得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壟斷事業”,(他接著說道,壟斷事業與用人唯親是“兩項偉大的美國製度”。)隻有在報紙這個產業當中,“全美國最糟糕的產品,卻享有跟最好的資產一樣的基本麵”。 報紙業的生存法則是“速度最快者生存”。廣告最多的報紙絕對是贏家。
但是現在,從某種程度來看,首先是電視,還有最近的網際網路,都代表著有一個新的時代正在透過不同的方式取得新聞。 報紙的讀者群正在大幅老化當中。 報紙在社群感最強烈的地方依然很受歡迎,但是廣告客戶已經學會以不同的方式推銷產品。 報紙的每人閱報率每年都在遞減。
沃爾瑪百貨與好市多(costco)等重要零售業者,現在幾乎都不在任何報紙上刊登廣告。(芒格:“如果你依賴好市多的廣告維生,你會餓死。”)這場遊戲正在改變當中。在過去,最重要的是創造現金。企業從來不會出售報社。 報紙的價格越來越高,反映出報紙產業的良好基本麵,以及不斷積累的現金資本。這種情形已不複見。
網際網路已經改變這場遊戲的規則。在過去,獲得藍帶榮譽的報紙總是贏家。二流的報紙很少能夠上得了台麵。但是現在,你可以輕易地在網際網路上架設一個二流的新聞網站。網路版的《華爾街日報》要收費才能閱讀,但是其他報社卻不收費。競爭者跟你的距離隻有一個按鍵。
如果大家可以免費知道《紐約時報》對某件事情的看法,他們不會願意花很多錢去了解《華盛頓郵報》的想法。
因此,報紙的挑戰在於,要在網際網路上維持自己在讀者群的優勢領導地位;但這無法保障報紙產業的基本麵可以像過去一樣堅實。網路出版的基本麵永遠不會跟傳統報紙的基本麵一樣。網際網路上沒有產品區隔的方式。
9.伯克希爾管理
伯克希爾董事會在股東年會之後約見了三位可能繼任巴菲特的人選,巴菲特拒絕對這三位人選發表評論。不過,他倒是有好幾次提到,當他離開之後可能會發生哪些事情,以及伯克希爾要求的繼任人選應該具備哪些特質。
巴菲特表示,伯克希爾要找的人,不僅要在自己的產業中有卓越的成就,在其他方麵也要有同樣出色的表現,而且要對伯克希爾的企業文化展現出高度的使命感。目前有三位“相當年輕”的人選,他希望五年之後會有更多人選出現(這項評論並不表示巴菲特打算很快交棒)。
還有人問巴菲特,替企業挑選出色經理人的秘密何在。
他表示,伯克希爾大多是收購擁有傑出經理人的企業,而不是從外部招募經理人才,所以不會碰到這個問題,就像你無法從揮杆的動作看出哪些人是最好的高球選手一樣,你也沒有辦法預言哪一位mba學生將來在商場會最有成就。觀察棒球球員在幾個球季中的表現,應該比較容易分辨誰會成為偉大的球員。
他曾經看過探討傑出經理人應具備哪些條件的研究,這些研究將商業成就歸因於許多變數。這些研究所能發現的最大相關因素,是這些經理人首次創業的年紀。許多商業成就源自於“天性”——“這個相關性比我三四十年前認為的比率還要大。”
經理人顯然需要具備聰明才智與精力,但是正直的人格同樣重要。如果你的經理人沒有最後這項特質,卻擁有前麵兩項特性,“他們很可能會毀了你的事業。”
你必須要知道你的經理人熱愛他們的公司,最重要的是,他們要對公司具有熱誠。(芒格的評論:“有趣的是,這套做法非常有效,但居然很少人懂得模仿這套做法。”)
有人要求巴菲特跟芒格解釋,他們如何決定投資什麼。
芒格表示,伯克希爾的做法,完全“跟現代投資管理格格不入,但是我們認為現代投資管理是錯的。”巴菲特說道:“我們投資這個國家(美國)以及美元的資金比例超過80%。我們原本可能投資300億美元購買垃圾債券,因為垃圾債券在對我們大聲呼喚。我們有好多年的時間,投資在股票的金額超過我們的淨值。”
10.福特與通用汽車
基於福特與通用汽車所麵臨的龐大退休金與健康保險負債,有人問巴菲特對這兩家公司的前景看法如何?
巴菲特表示,跟競爭同業相較起來,這兩家汽車公司的負債“高到嚇人”。這個情況可能不是一嘲公平的戰鬥”。這些契約很多都可以回溯到通用汽車擁有50%汽車市場占有率的時候,而不是當前的25%市占率。現在這樣的處境當然很艱難。
如果他被選為通用汽車的執行長,他不能確定自己會怎麼做(第一件事情是要求重新記票)。通用汽車的股本是140億美元,而該公司對過去員工的負債卻超過1000億美元。
如果通用汽車當初是以不具競爭力的價格購買鋼鐵,大家很快就會知道,這家公司活不下去。
但是汽車業者會淪落到今天這種局麵,是因為這些契約都是在20世紀60年代簽訂的,在當時公司並不需要對這些契約提列準備金。這真是一項嚴重的錯誤,今天的經理人就必須麵對這樣的結果。
芒格的回答是:“在我看來,巴菲特這麼說實在是太樂觀。”如果你從42樓往下跳,而你在通過第21樓的時候依然無恙,這並不表示你沒有問題。
汽車公司的負債問題是解決不了的。這件事情沒有神奇妙方。(巴菲特評論說:“辦公室裏的人都說他是盲目樂觀。”)
11.董事會與董事
伯克希爾近幾年選任了許多新的董事,包括微軟創辦人蓋茨。有人要求巴菲特跟芒格對董事的角色提出看法。
芒格表示,他們跟目前流行的做法“完全格格不入”,當前的做法是,“各個不同的派係”都要有一位代表出線。而且,許多董事也要求每年10萬~20萬美元的酬勞。
相形之下,伯克希爾的所有董事早就是有錢人,也擁有很多股票。“我們一直在等我們這套製度向外普及,不過似乎反而越來越少。”
巴菲特表示,有時候董事可不好當。真正的問題出現在你必須勇敢麵對泛泛之輩的時候,比方說要開除“一位能力稍稍超過泛泛之輩”的執行長。
要求拿錢辦事的董事主動這麼提案,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獨立指的是一種心態,一種“意願而不是已經準備好”去挑戰他人想法的心態。
作為外部董事,“養精蓄銳以迎接重大決策”是合理的做法。你偶爾可能會“放個炮,如果你認為這件事情夠重要的話。但這麼做也不見得一定有用。”伯克希爾很幸運,該公司的董事們都用自己的資金買進伯克希爾的股票。
“我們的董事是真正的股東。董事酬勞對他們來說無足輕重。他們是我們的朋友。獲聘的原因在於(他們的)聰明才智。”
巴菲特表示,他從來不知道有哪些需要董事酬勞的董事們,會反對收購案或是有關執行長酬勞的提案。他們通常 表現得一副自己並不是公司股東的模樣。伯克希爾有一位董事,曾因勇於對執行長酬勞提出質疑,而兩度遭到薪酬委員會除名。
有人問巴菲特,蓋茨會替伯克希爾的董事會注入哪些特質?
巴菲特表示,蓋茨擁有“卓越的商業頭腦”。他也持有三億美元的伯克希爾股票,雖然“我必須聘請他擔任董事,才能知道他擁有多少股票”,但伯克希爾是蓋茨除了微軟以外的最大宗投資之一。蓋茨相信伯克希爾的文化,在巴菲特離開之後,蓋茨將會強化伯克希爾的文化。
巴菲特表示,他一直不願意聘請蓋茨擔任伯克希爾的董事,因為“你這是在強求一個擁有一切的人。”這件事對蓋茨來說沒有金錢或是榮耀可言。任命蓋茨為董事“有點像是要他擔任遺囑的信托人。”他的加入對巴菲特基金會將會有重大的意義。
芒格表示,蓋茨也擁有“強大的優勢”,因為他隻有五十歲。這使得他“非常符合我們的目的。”蓋茨“在長遠的未來”將會成為一位重要的人物,而且,擔任伯克希爾董事的經驗對他不會有任何損失。
也有人問巴菲特,在蓋茨加入董事會之後,他會不會改變自己避免投資科技類股的傳統政策。他的回答是:
“我們設法將資金投資在我們自認有所了解的企業,(而且)知道該企業未來幾年的基本麵會是如何。我們依然堅守在我們自認的能力範圍之內。”
“我會注意蓋茨提出的任何想法。他不僅是一位聰明的經理人,也是一位聰明的投資人。我到現在還是覺得,如果在我第一次見到蓋茨的時候就買進微軟股票,那該有多好。”
12.通用再保險
伯克希爾在1998年收購通用再保險之後,陸續發現一些問題,且根據報載,有些伯克希爾的經理級人員也認為這個收購案是個錯誤。有位記者問巴菲特,是否後悔沒有特別仔細查核這家公司?
巴菲特回答道:“一般來說,我們不會進行調查核對,我們對通用再保險也沒有進行這項動作,”而且“這件事情的責任在我”。有關企業收購案,他跟芒格要做的主要決定在於,“我們對該企業的基本麵潛力的看法如何。”再加上經營團隊的品質,是伯克希爾決定收購企業的關鍵。
以通用再保險這個個案來說,他承認,在介入該公司的時候,他們“對該公司的文化有所誤判”,不過他又說道:“如果你請一整個律師團來研究所有資料,我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做出相同的結論。”跟巴菲特數十年觀察的結果相較起來,通用再保險的文化已經出現轉變。如果你進行一項民意調查,你會發現,通用再保險跟美國其他任何一家再保險公司一樣受人尊敬,該公司的會計手法相當穩劍
但是結果發現,該公司的承保作業並不太穩健,對理賠準備金的處理也是如此。前幾年理賠準備金的幾個重大問題,最後證明“根本就是錯的”。通用再保險貌似雄偉,裏頭卻“有一些白蟻在作怪”。巴菲特再度表示:“我懷疑,製式的調查核對程序能不能發現這個問題。我在這一件事情上犯了錯誤,我們也采取了行動來補正。”
在回答調查核對程序這個問題時,芒格表示,其中的考驗在於,伯克希爾是否會改變自己的做法,未來會不會聘請“一整團的專家”來“徹底清查”收購對象。他回答:“不會,我們的製度一直很有效,通用再保險是一家非常有價值的公司。”
巴菲特表示,通用再保險所創造的“浮存金”(承包業務所創造的超額盈餘現金流量)超過兩百億美元。假設通用再保險未來做的新保約僅隻維持損益兩平的水準,對伯克希爾來說,該公司以後也還是“很不錯”。他有很好的理由可以相信,在目前的承保規範之下,這是可以達成的。該公司的任務是,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方式創造浮存金,該公司新任執行長自上任以來表現就非常好。
有人問巴菲特,他是否覺得保險業的景氣循環,會在一般保險業界引發新的價格戰爭?
巴菲特表示,該產業的狀況將會跟以往非常相似。之前個人汽車保險市場持續表現出色的時間超過我們的預期,但未來的獲利將會出現衰減,而且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從賬麵上看,好業績還要再有一些時間才會消退,但幾乎可以確定的是,在經過2004年的特殊表現之後,整個產業的獲利將會惡化,而且幅度相當大。
13.買進賣出
有人在記者會中問巴菲特,投資人什麼時候應該減碼或是賣出手中的股票?
他回答道,在他事業生涯的前三十年中,他出售的所有投資的價格都偏低。那是因為他總是有許多想法,覺得可以抓到更低價的投資。以前,他的想法比可以運用的資金還多:“現在是,資金比想法多!”
伯克希爾擁有的這些績優企業,幾年前的股價都非常之好,但是“我們選擇不賣出這些持股,部分的原因在於持股的規模,部分的原因在於租稅的問題,還有部分原因完全是因為我們沒有特別注意股價。也許當時正好出去吃飯吧。誰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