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
動機有什麼可問呢?應該問的,是事實,是道理,是邏輯。
據新浪四川4月27日調查的結果,李承鵬在書博會對記者“發飆”,得到了九成網友的支持。對此,我一點都不感到意外。這年頭,畢竟還是明白人多。不過說實話,我前兩天看新聞時,一口茶差點就噴了出來。李承鵬這也叫“發飆”?明明是犯傻麼!他難道不明白那根本就不是什麼“問題”,而是“陷阱”,還愣往裏跳,有病呀?
不妨回到現場,同時做一個分析。
那男記者問:你們出打假掃黑的書,賺得眼球,拉動了人氣,賺了稿費,這就是你們的目的嗎?如果這真是什麼“問題”,答案也隻有兩個選項:是,不是。回答“是”,你就隻能等著挨磚,當然不會有人選這個,包括那些真正“動機不純”的。因此,能選擇的答案,其實隻有第二項──不是。這個結果,提問的人應該心裏有數。
這就有了一個問題: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問?是想親耳聽你說“不是”嗎?恐怕也“不是”。那是什麼?也隻有他們自己清楚。但我知道,這種問題,是會讓受訪人出醜的,因為“不是”無法證明。比如你去逛商店(逛逛而已),營業員卻問你“是不是想偷東西”,請問你如何回答?你拿得出“不是”的證據嗎?渾身是嘴都說不清吧?
所以,李承鵬(還有郝洪軍)的回答和解釋,以及他們的“耐心”,都是很可笑,很犯傻的。什麼叫“已經到了淡漠名氣和稿費的年齡”?多少歲算啊?不是有人七老八十,還追名逐利嗎?什麼叫“根本不需要靠這種方法炒作自己”?你以為你是誰?你以為你名氣大得不得了啊?還有,什麼叫“我們不是炒作不缺錢”?你有多少錢啊?你的錢既然多得用不完,怎麼才捐十二萬,還要開發票呀?你們說自己“隻是在追求真相”,是“有責任的媒體人”,請問誰會相信,誰能證明啊?總之,李承鵬和郝洪軍的所有解釋,都是可以質疑的。就算記者不問,也保不住有別人問,有別人起疑。比方說,在網上發帖子等等。
於是,李承鵬和郝洪軍就隻好繼續解釋,這又會引出新的問題。他們呢,也就會陷入“質疑-解釋-再質疑-再解釋”的沒完沒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心理會出問題。因為當那記者提出那問題的時候,他們已經無形中被設定和暗示為“嫌疑犯”了。隻要接招,就等於自認了“嫌犯”身份。否則,你回答他幹什麼?
這就已經很窩囊,何況還要忍受反複解釋的折磨,心裏肯定發毛。事實上,需要反複解釋,隻能說明提問者要麼弱智,要麼陰險。如果他弱智,那麼,你越解釋,他越不信。如果他陰險,那麼,你越解釋,他越得意。而在公眾看來,需要反複解釋,卻隻能說明你自己有問題。否則,為什麼不能一句話說清楚?結果,要麼你發火,這就前功盡棄;要麼你發虛,這就“越描越黑”。最後,你給公眾的印象,就不但是個想出名和想發財的,還是個不老實和愛撒謊的,既貪婪,又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