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陷阱的提問方式,比嚴刑逼供更陰險,也更惡毒。

河南農民趙作海被屈打成招,冤獄坐了11年。隻因為“被害人”又“活了過來”,這才重見天日。據5月13日《南方周末》報道,趙作海出獄後,有“法院帶來的記者”問他“要感謝誰”,他說感謝法院,感謝黨。記者再問還要感謝誰,他一時僵住了。眾人散去後,趙作海坐立不安,反複躺下又起身,最後喃喃自語:“為什麼要感謝?我不感謝。”

對此,馬少華先生的評論是:趙作海被那個記者“誆”出了一個感謝。但是,因為這樣的感謝未及深思,所以後來又被他自己否定了(《法院帶來的記者與複雜問題謬誤》,5月15日《南方都市報》)。看來,趙作海雖然坐了11年冤枉牢,腦子還不糊塗。他幾乎本能地意識到,那個記者提的問題,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也就是說,問題是個“問題”。

馬少華先生告訴我們,這種“有問題”的提問方式,學名叫“複雜問題謬誤”。其特點,是在提出的問題中,悄悄地置入自己的傾向或結論。比如“你為什麼不喜歡張三”,其實就包含著“你不喜歡張三”的結論(或者前提──引者注)。“你要感謝誰”也一樣,即“你肯定要感謝誰”。然而實際上,你並不一定不喜歡張三,也不一定要感謝某某。顯然,這在邏輯學中屬於一種謬誤,所以有此學名。

不過,這學名恐怕也忒學院了一點。依我的土匪脾氣,應該叫“陷阱問題”和“誘供方式”。誘供當然比逼供“文雅”,但本質上沒多少區別。比如問你“為什麼不喜歡張三”,隻要回答哪怕一丁點理由,你就座實了“不喜歡張三”的“罪名”,等於“不打自招”,稀裏糊塗就把自己給“賣”了。所以,這種提問方式,比嚴刑逼供更陰險,也更惡毒。

或許有人會說,又是陰險又是惡毒,你也太誇張了吧?對不起,一點都不誇張。馬少華先生告訴我們,所謂“複雜問題謬誤”,是專門用來對付那些“腦筋一時轉不過來的人”的。什麼人“腦筋一時轉不過來”呢?隻能是弱者。他們或者弱智,或者弱勢,比如被審問或者被盤問。這時,他們心裏原本就緊張,哪裏還能夠“腦筋急轉彎”?

那麼,又是什麼人能用這種方式來對付弱者呢?也隻能是強者。或者大權在握,可以生殺予奪;或者居高臨下,可以先聲奪人。哪怕隻是一個記者,因為掌握了話語權,也是可以這樣對付弱者的。趙作海一個剛出監獄的農民,哪裏頂得住?

如此恃強淩弱,大家說算什麼事?

其實不要說趙作海,便是聰明絕頂如李承鵬,不也中了套麼?那男記者問他,賺得眼球,拉動人氣,賺了稿費,這就是你們出書的目的嗎?李承鵬居然接茬,還一五一十地告訴他為什麼“不是”,活像一個審訊室裏的“犯罪嫌疑人”,極力在洗刷自己。如果李承鵬讀了馬少華先生的文章,就會知道這種提問方式,是早被悄悄置入了傾向或結論的。這些傾向或結論就像地雷,已經作為邏輯前提預設在那裏,單等你來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