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一天有人突然不願裝孫子了,就會出現以下精彩言論:
“××,如果你真的懂得感恩,你的企業就不會個個虧損了,趁著你今天還有錢去騙老外,趕緊反省一下。”
“××,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底線和契約精神,在中國或許可以渾水摸魚,但在歐美,隻有死路一條,你想清楚了嗎?”
不管事後作為前二把手的當事人出於什麼原因悄悄地刪除了自己的微博,不管其中的老板××怎麼言之鑿鑿地解釋說這不過是個事先商量好的誠信感恩小測試(當然我認為這是嚴重低估圍觀群眾的智商了),這麼輕飄飄的兩句話,還是毫不留情地將企業圈又一起分手事件公開化了。
俗話說得好,醜事人人有,不露是高手。何況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無論由雙方誰來發起,分手這件事在各種人際關係裏麵都實在屬於完全正常、正當的一件事。稍有教養的男女都能咬著後槽牙說出“分手亦是朋友”這樣的客氣話出來。但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即使才高八鬥,即使富可敵國,即使雇傭了最高級的公關公司,商圈裏的分手卻總是鬧得特別難看,眾目睽睽之下恨不得衝上去撒潑打滾、互相撓臉的也不在少數。
想想吧,近年來,商圈給公眾貢獻了多少分手鬧劇:伊利與牛根生、創維與陸強華、華為與李一男、微軟與李開複、奇虎與傅盛……言論之精彩也不亞於狗血劇情,例如,“一定要把他的新公司扼殺在繈褓之中”,“我不是林彪”,等等。我覺得吧,分手呢,當然誰都不爽,特別是一手栽培出心腹大將的老板,前腳剛掏心掏肺,扭臉就人去樓空,心裏難免插滿了瑞士軍刀。但是,前者實在沒有必要把後者視為“叛將”,企業就是企業,畢竟不是軍隊、不是江湖,進進出出都是自由的雙向選擇,難道還要搞什麼“三刀六洞”的青幫規矩?後者呢,更沒有必要把自己cosplay成伍子胥一夜白頭,恨不得掘墳鞭屍不可。
分手之所以這麼難看,總結下來不外乎幾個原因:一是雙方或者一方情商太低,不懂得“廣結善緣”乃至“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基本道理,隻顧著出口惡氣,全不顧今後臉麵;二是自以為善於玩弄媒體,借用輿論來放大聲音、達到自己的目的,一舉把問題公開化,非要魚死網破,卻沒想到魚死了網沒破可怎麼辦;三是人品確實不厚道,十二分刻薄計較。據我所聞,分手之時,老板方麵扣發獎金者有之、威脅恐嚇者有之、收回裝備者有之(陸強華離職時創維連一個區區八十平方米的房子都收回、牛根生離職時連配發的手機都要上交),個人方麵則私設公司者有之、挖角搶人者有之、血淚控訴者有之。說到這兒,不得不提一句,我外婆是個不識字的農村婦女,但是她三十年前就告訴我:“給別人留退路,就是給自己找出路。”每思及此,我都為商圈感到慚愧。
當然,有人做得有多差,就會有人做得有多好。商圈裏也有真正的分手大師。國際上最著名的是麥肯錫,麥肯錫將其所有離職人員稱為“麥肯錫校友”,不僅禮送出境,而且實時刷新“校友錄”,定期組織校友活動,這樣做的結果是大部分進入企業工作的校友隻要開始掌握決策權,都會成為麥肯錫的客戶,以及相當高比例的校友在其他行業積累了豐富經驗後又回到麥肯錫擔任谘詢顧問。
在國內呢,有一家公司曾經因為某年輕氣盛的管理者搞“山頭主義”、存在經濟違規問題而將該當事人送入監獄,但是出獄之後,公司主席親自在釣魚台國賓館設宴接風洗塵,同時放出一句話:“從今往後,你在外麵可以告訴任何人,你是我的朋友。”並且借款支持這位接受了教訓的年輕人作為自行創業的啟動資金。這家公司,就是聯想。而這個說不清幸或不幸的年輕人,就是順馳創始人孫宏斌。今天,聯想係儼然已經成為IT界的黃埔軍校,但是鮮有公開化的分手事件,柳傳誌所領導的聯想控股甚至無條件地接收所有和楊元慶分手的高管,最有名的就是從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新興市場總裁職位上轉入控股公司負責農業項目投資的陳紹鵬。
看到沒,什麼叫做hold住?“教父”之說,絕非虛名。本質上來說,分手大師,個個都是合作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