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企業界為例,與各種“圈子”文化相比,更鮮明精確的識別標簽,其實還是大佬們的出處。簡要分類一下,目前著名的企業家,按“英雄出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隊列:
軍人
在美國商界流傳著這樣的說法:世界上最優秀的商學院,不在哈佛大學,而是在西點軍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世界500強企業中,西點軍校出身的董事長有1000多名,副董事長有2000多名,總裁和副總裁高達5000多名。反觀中國:據統計,目前在全國排名前500強的企業中,軍人出身的總裁、副總裁就有200多人。
柳傳誌、任正非、張瑞敏、王健林……這些絕對硬氣、絕對教父級的名字應該能說明一些問題。這些企業家受過全麵的軍事理論和技能的培訓,在經營中他們的共性是戰略規劃能力極強,自律性和抗壓能力極強;同時受到部隊嚴格的紀律對領導力的影響,使得他們所領導的企業員工也呈現出一種“斯巴達方陣”式的執行力。
當然他們的身上也有共同的問題:領導風格比較“衝”。這和他們所接受的軍事訓練是有關係的:在軍隊裏,命令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絕無借口。
教師
這一陣營中也堪稱明星閃爍,比如馬雲、郭廣昌、劉永好、孫為民、俞敏洪等。
教師的道德意識相對比較強,對“穩妥”的需求非常強烈,所以在創業的道路上,一般不會觸及所謂的道德底線問題。更為重要的是,由於教書生涯養成的強烈使命感,教化型、善表達的形象成為他們重要的公眾溝通定式。
而教師精神對企業家也有負麵的局限,比如,“好為人師”的表現欲和表白欲。在這個分隊中,馬雲、嚴介和等都有過“言多必失,禍及公司”的經曆。
官員
“92派”已經是一個中國商業史上必然的群體性標簽:陳東升、田源、郭凡生、黃怒波、潘石屹等的官場經曆,使他們比一般的生意人更加長袖善舞、善於審時度勢,具有較強的資源整合能力,通常事業的起點也比較高。
惜乎其作為92前的政治情懷不僅沒有隨著商旅生涯消散,反而更容易在功成名就之時湧上心頭,對公共事務的過度參與和激進態度往往成為他們自身和企業巨大的風險。
海歸
本來,海歸不是一個職業分類,但是由於這一群體在教育背景、文化風格上的共性十分明顯,加之影響力日益增大,因此也不妨作為一個分類標簽。海歸可分為兩類:古典派,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海歸,比如寧高寧;現代派,90年代後期乃至2000年以後的海歸,如張朝陽、李彥宏、沈南鵬等。古典派重視大布局,崇尚“摩根”式的遊戲;現代派重視“技術創新”(哪怕是從模仿起步)、“商業模式”。其共同特點是對資本杠杆的熟悉和依賴。風險則是由於“不接地氣”而導致的階段性挫折。
工程師
馬化騰、丁磊、王小川……這些名字代表了多少工程師的英雄夢想。工程師或者產品經理型企業家的湧現和成功,可以說是“互聯網下的蛋”,更是一場理科男的狂歡。他們將對產品的執著、對用戶體驗的洞察和對技術的追求帶入中國企業的血液中,對傳統的關係型、資源型創業產生了強大的衝擊,也使得“創業”開始成為一個更普遍的常用詞。當然,隨著企業規模和影響力的增大,理科男們在應對多元化的複雜商業環境時,往往會顯得疲於或者懶於招架。
其實,說到出處,還有兩類樣本是我極其關注的:一類,是坐過牢的;一類,是媒體人。但是前者有太多隱秘,後者創業又尚未成氣候,隻能留待長期觀察了!
唐朝李益詩雲:“生長邊城傍,出身事弓馬。”因為人在職業生涯初期的開放性最好,可塑性最強,因此在這一階段的經曆往往會起到一種“入模子”的作用。探究英雄的出處,隻不過是論出身,而非出身論,因為,出身決不能定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