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何時跟我走?
“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對於所有的管理者來說,這仿佛不算是一個問題。在架構嚴整、等級森嚴的組織內日複一日,無論是領導者還是被領導者,很多人覺得“跟著走”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套路一種理所當然。
其實不是。
“追隨”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和沉重的托付。追隨也是一連串持續的、演進的、往往還是隨時間而遞減的動作。以威信起,以失信止。而究竟領導者是“以威立信”,還是“以信立威”,其團隊將通向完全不同的兩種道路。
一旦追隨關係產生,就意味著,領導者從此對追隨者負有極大的責任,至少要做到在這段關係的存續期間充分“領而導之”。引領,對未來作出清晰的趨勢判斷,繼而對追隨者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導正,對於過程中的路線和行為時時加以規範和矯正,防止追隨者走彎路落大坑。
幾年前,我們的團隊曾經共同經曆過一次非常驚險的挑戰。當時公司組織了一次徒步野長城的穿越活動,行進到夜間時,野外的高山上伸手不見五指,腳下是千米深淵,隻能憑借前方的隊員手貼在廢棄的城牆上感知路線、摸索前進。每個隊員都非常緊張,因此不斷會從隊伍前方傳來口令:貼著右邊走!十一點鍾方向!……但是,等天亮了,後方的隊員卻滿腹抱怨,為什麼?因為雖然大家目標高度一致,都是為了早點到達宿營地,但是由於所處的位置和行進速度不同,前方建議向右邊靠的時候,後方隊員其實還遠遠沒有達到那個位置,如果真的聽從口令,那麼,一定會跌落懸崖!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來越感受到,這一次的經曆很像是一個領導力的寓言。領導者,往往就是一個團隊的“前方隊員”,如果不能通覽全局,僅憑自身的感知,無法起到準確“引領”的作用;而如果不能清醒地了解和體諒每個追隨者所處的階段,僅憑個人的經驗,也絕對無法起到“導正”的作用。
這個寓言的現實意義在於,大部分遭遇領導力瓶頸的團隊都和我們這支業餘攀山隊一樣,大家在內心是有某種共同方向的,也並沒有有意的規則破壞者或棄權者,但是,由於“引領”和“導正”的能力不足,所以,大家最後突然發現,無論你如何追問,我也不能跟你走。因為,你並沒有為“我”準備一條安全路線。這就是領導者最大的失敗。
領導與追隨其實是一種相對關係。並不是隻有老板才是領導者,在一個大團隊中,很多人都會有不同層麵上的領導者身份。一位領導者,在更高層麵上也有可能是一位追隨者。因此領導力修煉就成為必修課。而多年來對失敗與成功的領導者進行對比觀察,我發現,無論組織的地域、產業、規模、性質,無論領導者的個性、背景、學識、年齡,大致上組織內的追隨者之間存在一種“潛規則”,我把它稱為“三不跟”。
無信不跟
世事無常,再精確的規劃和計劃也會有失誤或者落空的時候。每當此時,就是對領導者的一次“大考”:承諾要打折嗎?所謂“信”,是世界上最脆弱的東西,一旦領導者失信,追隨者必然的反應就是“不信”,不是這次不信,而是一次失信,永遠不信。因此,曾國藩當年有張條屏,寫了句大白話,走到哪掛到哪,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無論如何要守信: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無利不跟
我知道,很多人愛在領導者麵前說自己不為名不為利。這話說可以真說,但聽不能真信。每個人加入一個組織、從事一份職業,一定有其特有的利益訴求。大到一個政黨,小到一個團體,其帶頭人都知道組織生存的基礎是必須要“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所謂使命,就是為什麼存在,為創造什麼而存在?說到根子上,也就是為誰、創造什麼利益。有利益才有支持,無利益就不相關。利益有很多種,有金錢、有地位、有權利、有名聲、有能力,等等,但歸根結底領導者切不可忘記,無利不跟的原則就意味著必須每天問自己:今天,我給別人創造了什麼利益?
無情不跟
完全靠利益維係的關係是有風險的,因此需要軟性的“情”來加以進一步黏合。對於這一原則領導者們見仁見智。親情牌比較常見:大家庭、兄弟情等。但必須提醒一句:情的基礎是尊重。前文提到的那位壞脾氣老板,其手下的高管曾質疑:做職業經理人,還是做家奴?我相信,每年都要設家宴招待團隊的那位老板如果聽到這個話題,一定會氣得吐血。但是,情同父子又如何?在企業上下級關係中,常見冷言冷語、諷刺挖苦、指桑罵槐、當眾痛罵等行為,企業不是奴隸製組織,沒有高度的尊重作為基礎,所謂團隊建設、所謂親情文化,都會淪為作秀。
無信,無利,無情,因此無追隨。“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可你總是笑我,一無所有。”
“三不跟”,是一種潛規則,無好無壞,是時時刻刻懸在領導者頭上的那把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