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管理的門道(5)(2 / 3)

實事求是、不自欺欺人,也許是給這些公司最好的建議。功夫皇帝李小龍在他的唯一一本著作《武道釋義》中寫道:人們越來越忽略了武術的本質——贏,要想贏最關鍵的三要素就是簡樸、效率和直覺,而人們卻錯誤地熱衷於花拳繡腿。同理,我們的很多企業越來越忽略了管理的本質:簡化、效率和價值,而人們卻錯誤地熱衷於對所謂最新管理方法的無休止的追逐中。回歸本質、簡化係統,才是企業持久之道。

再說說一定要像“水”。在大工業生產的時代,企業奉行的是“剛性政策”、“剛性結構”,每個大企業都像一個壁壘森嚴的小社會,致力於全產業鏈的一體化,用不可逾越的剛性製度和泰勒管理法維持著它的運行秩序。在這種企業中,人的因素,不論你是管理者還是藍領工人,更多地被定位為“革命的螺絲釘”,是大機器的一部分或機器的延伸。

毫無疑問,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剛性結構的缺陷,開始尋求“剛柔並濟”的解決之道,也有專門的管理學者提出了“柔性戰略”的概念。究竟什麼是柔性戰略呢?老子在《道德經》中有雲:“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了管理者的“水性思維”理論,這一理論主要包含三個層次的內涵。

“百川入海”的低窪意識

為什麼“百川入海”?因為海在最低窪處。以我對很多企業管理者的觀察和了解,一位管理大家一定具備一種奇特的“天賦”:那就是能夠適時地放低自己,以環境為師的能力。

七年前我作為一名谘詢“菜鳥”,曾經親眼看到劉永好先生端端正正地把我的胡言亂語記在筆記本上,隻因為他覺得我說得很有趣,是之前沒有聽過的;一直到今天,劉先生與任何人談話時都永遠保持著隨時記錄的姿勢。也曾經親身陪同中國企業成長冠軍蒙牛的大老板牛根生在經過了一整天的會議之後,餓著肚子到學校的階梯教室坐在最後一排旁聽一堂講座,隻因為聽說主講人有一些很新鮮的觀點;我也曾聽說在蒙牛的建設工地上一名老民工評論:這個胖子最好了,對我最客氣,還老跟我問這問那。而“這個胖子”,正是老人所不認識的集團總裁牛根生。隻有具備這種適時放低自己的意識和能力,才有可能成為一名“終身學習者”,不斷豐富自己管理思想的來源,不斷創造新的管理奇跡。

而對一家公司來說,最難的事情是如何把這種能力傳遞和複製下去,從而避免公司的官僚化、注水化傾向。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管理角色

對一名管理者而言,最難做到的事情是“為而不爭”。企業管理者的角色意識有四種境界:不為而爭,不為不爭,為而必爭,為而不爭。前兩種是浪費資源的高手,簡直應該推出去砍頭。

而很多企業的團隊建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出現團隊分裂,絕大多數都是因為團隊中的核心人物犯了“為而必爭”的低級錯誤。這個“爭”,不僅僅是指爭名奪利,更多的時候表現為“爭功”。因為對於很多管理明星而言,業績好、貢獻大是團隊所公認的,因此很多人就認為我付出了這麼多,一心一意為了企業利益,難道就不能批評批評其他人?不能罵罵下屬?不能以我為主處理一些問題?不能獲得更大的話語權?但事實是,凡是出現了這種“管理明星”的企業,企業壽命都不會很持久。因為企業越大,就越需要競爭耐力,而不僅僅是競爭爆發力,隻有管理者具備“善利萬物而不爭”的修養,管理能力才有可能完整地傳承下去,才可能將個人智慧轉化為公司能力。

“以柔克剛”的管理要素

“水性”在企業管理中主要體現為四個要素:適應性、滲透性、包容性和原則性。首先,水是一種無處不在的物質,最善於“隨勢而動”,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進入山間即成溪,彙入窪地即成湖,倒入杯中就是一“杯”水,盛入碗中就是一“碗”水。其次,“水滴石穿”是自然界的奇特現象,水與石相比,一個柔弱一個堅硬,但假以時日,柔弱竟會勝剛強,是因為水有著極強的滲透性。第三,水是能夠包容一切的有形物質,世間的一切其他物質都可以被水所包圍或被水所融合。當然,不論環境如何變化、形態如何轉換,化學上氫二氧一的構成卻是非常穩定的,水的“底線原則”是持久一致的。

如果企業的結構和戰略能夠像水一樣“隨勢而動,順勢而為”,那麼這家企業將具備一流的綜合競爭力,因為它已經將自身變革與發展完全融入市場和環境的變化節奏中去。這也正是傑克?韋爾奇在GE的最後一段時期所宣揚的“無邊界組織”的真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