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管理的門道(6)(2 / 3)

所以,簡單的標準是最高效的管理標準,它可以幫助你快速應對問題;反之,則會讓你的企業陷入無限的混亂之中。由此,我們得到了企業管理的第二對矛盾組合:快和慢。

這是一對相互幹擾的矛盾組合,我們不知道究竟是快好還是慢好,因為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標準,而你想對“快和慢”做出判斷和預測,就需要一個明確的標準。如果說,處理人和事,你有了一把尺子,那麼,現在,你需要的是為你的尺子設計一個你需要的刻度。

我和一位企業家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問(我):在用人上,你會用什麼樣的人?你的用人標準是什麼?

答(企業家):道德品質高尚,認同感強,能力強,態度要好。

我又問:在你的公司裏,什麼是道德品質高尚?

他答不出來。

我再問:一個員工家庭關係不好,在你這裏算高尚還是不高尚?這個要素是否影響你對這個人的使用?

他覺得很難回答。

我再問:什麼算能力強?是比你能力強算強,還是比你的能力差點也行,還是比你的某一經理的能力強就行?

我再問:什麼算態度好?是開會時積極發言想說就說算態度好,還是凡事謹慎行事算好?

……

對此,大部分企業家都沒有確定答案,除非你自己定義好你用人的標準——一種“尺度”。沒有尺度就沒有標準,就意味著任何一種製度和標準都有可能成為製度和標準,因此產生了混亂,你當然不可能快樂。對於企業來說,量與被量的人都痛苦。

退一步說,即使你有一把確定尺寸的尺子,可是人無完人。你需要的比如道德、認同感、能力和態度等標準,不可能有人全部具備。於是,你還要思考:在幾個相互幹擾的要素裏,哪個是你不能妥協的?

對於“事”也是一樣。你所麵臨的事有眼前的和未來的,有戰略性的和業務性的,你必須做出選擇。因此,企業必須有一個基準,才能幫助企業家快速決策,才不會顧此失彼。而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吃著自己碗裏的看著別人鍋裏的,選A覺得B好,選B覺得A好。

這就是為什麼,企業家在混沌期的時候不覺得痛苦,因為他們更多的是隻認準一件“事”,隻有一個穩定的“人”(團隊)。而過上好日子後反而進入痛苦期,則是因為太多的“事”,太多的“人”,讓他們處理事情變慢,而隨著企業的快速發展,又看不到企業軟實力的那個基準點而已。

虛與實

一個大型交響樂團最少有90人,四個樂器組,分別是弓弦樂器組、木管樂器組、銅管樂器組和打擊樂器組。但在近百人的演奏者中,隻有一個人擁有一個樂曲總譜,那就是這個樂隊的指揮。四個樂器組根據總譜劃定本組的分譜,樂器組下的每一個樂器演奏者又根據分譜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分譜。這樣安排,既能保證音樂會能夠完整、連貫,又能保證每一個樂者都能奏出屬於他自己的完美樂章,讓各種樂器“交響”回應。

企業家就是樂隊的指揮,當然,他更是建立總譜的作曲者。而想要實現企業軟實力兩大要素人和事的順利開展,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將這份總譜分解到每一個具體崗位。

這時,老板要問自己:我的管理需要什麼?我的員工需要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企業家需要換位思考。

比如,在經營人這個要素上,什麼算“用好人”?那就要知道,人最重要的是什麼?我認為是心氣!人,不存在絕對的能力高低。創業元老的能力絕對強嗎?不是,但人有心氣的時候能將潛能發揮到最大。

在研究企業員工的心氣高低時,我們發現有一個問題對士氣的影響極為直接:“我清楚地知道我個人的工作與公司戰略實現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道簡單的問題,員工隻需回答“是”,或“不是”。可在其背後,卻存在著企業管理的一項重大的邏輯關係。

每個人本能上都需要一種被承認的價值感,證明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這對於個人的“心氣”非常重要。但很多老板認為,這是一個很“虛”的東西。“如果我想激勵員工,我會給他漲工資,分股權,買房子,配車子……這才是實的。”我承認,在某種意義上,這些物質的東西非常實,可為什麼,你的員工會越來越不高興,越來越覺得你給再多的錢都是應該的?

這是因為,你沒有發現員工士氣背後隱藏的管理功夫:虛與實。

比如這道問題。如果你希望員工回答“是”,那麼你要下一係列“實”的工夫: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厘清戰略。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讓員工清楚地知道戰略的安排,這就需要一套辦法,將員工融入你們共同的語言體係中來,這個辦法就是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