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第一代與第二代在經營上會麵臨著如此多的不同,而這些不同,既是傳承之中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也往往是“一代”和“二代”之間鬧別扭、出矛盾的原因所在。
革命的邏輯並不適用於建設。創業的經驗也未必適用於傳承。但必須要承認的是:一個沒有經曆過傳承的企業,還隻能算停留在“半成品”階段,因為它的生命力還沒有經過檢驗。而那些正麵臨傳承的企業,則需要認真思考:你的第二代是哪種類型?你能否與第二代共努力解決因諸多不同而引發的問題?
從哪下口?
俗話說:一口吃不成個胖子。但是,終歸得下第一口!又有俗話說: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然而,到底是等於哪一半?
反正,話都讓成功學家說了,事兒還是照樣難辦。
民營企業的第二代怎麼進入狀態,就是難辦中的難辦。在眼下這種信用環境和治理環境中,子女接班或者希望子女接班恐怕還是企業家們的主流選擇,那麼,接與不接,已經不是一個問題,問題是:從哪下口?何處接手?
常見不靠譜兒之接班人崗位安排:
一毛頭小子,窄西裝牛仔褲卷花頭長流海偶像兮兮打扮,一伸手遞張名片,上書:董事局副主席!拜托,敢問懂事兒了嗎,就董事,還局?是飯局的局嗎?
一時髦姑娘,描金畫鳳一寸長指甲,Prada窄裙高跟鞋,左手iPad,右手黑莓,仿佛無數短信郵件,一臉頤指氣使地坐在大老板旁邊。旁敲側擊才知道,原來是老板的閨女,目前擔任“投資總監”。
另一個極端:一線庫房、一線車間或者一線市場,總發現有一年輕人不幹活、瞎指揮、偽和氣、淨著急,不用問,這肯定又是老板派來“深入一線、從一線做起”的少爺或小姐。
說其不靠譜,一是因為這第一口對於二代來說很難下咽;二是容易因為入手不當給周圍的員工帶來很大困擾。所以當年晉商才有規矩,“三爺”——少爺、姑爺、舅爺——不準進商號。不是說“三爺”個個不成器,而是眾人不好拿捏與之相處的方式和火候,教不好教、管不好管,“豆腐掉在灰堆裏——彈(談)不得,打不得”,容易給掌櫃的、跑堂的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而更容易被忽視的一個客觀幹擾因素是:爹娘的抱負,往往是孩子的包袱。有創業爹娘這麼一座大山戳在前頭,比韜略、比性格、比鬥誌,不是特別強悍的苗苗還真搞不贏這眾人“望你成龍”的心理陰影。
接班大計,需從長計議,既不可揠苗助長,也不宜放任自流。不能把第二代進入公司的第一個崗位就當成“接班崗”那麼來預備,那樣年輕人往往會被名片上的title架起來,不接地氣似懂非懂,自然消化不良;但是第一份工作確實又相當重要,重要性在於其將奠定接班人在公司的內部“履曆”,是“資格賽”成績,也負責打造接班人的工作“基本麵”:比如工作方法、工作態度、職業操守、待人接物、對企業的基本理解等。
因此,雖說有公司之內“天高任鳥飛”的自由,但第一個崗位的安排還是需要考慮以下五個“限製級”因素:
第一,比“幹什麼”更重要的是“跟誰幹”。要給接班人選準師父(切忌爹娘直接帶)。沒見金庸小說裏凡是掌門人的子女永遠隻落得個二三流武功?直接跟著創業爹娘,學不會東西不說,還容易爆發“更年期大戰青春期”的康乃馨戰爭,傷了一家人的感情。通常,考慮這個師父的人選時,個性踏實成熟當然是基礎,除此之外,首選是年齡上能夠承上啟下幹足兩朝老臣的,同時又具備帶隊伍教徒弟的能力和意願。選到了這樣的人,那必須期權津貼全部跟上,爹娘要時不時私下打打感情牌;選不到這樣的人,企業家則必須自我反省過去若幹年來的隊伍建設和人才儲備問題了!
第二,要培育良好的心態,必須從公司傳統核心業務的基層做起。這樣能培養第二代對於公司曆史的尊重和理解。不要一上來就把接班人扔到時髦的新興業務裏去,結果往往:一是因業務不成熟、模式不成熟,學不到什麼紮實的基本功;二是成敗風險大。盡管萬一失敗了對公司來說不過就是撤銷個業務單元,但是對第二代來說顯然就是一份難看的履曆;三是即使成功了,時髦玩意兒會滋長驕嬌二氣,必然滋生對公司傳統的不屑和挑釁心理。
第三,要有學習型特點,能夠學到一些工作方法。接班人不見得有某一個固定的專業,但是一定要掌握先進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工具,特別是在時間管理、財務視角、溝通能力、協同技巧等方麵。現在早已不是僅僅憑天賦吃飯的年代,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和工具,就能把二流資質塑造成一流人物。而這第一個崗位往往是激發人的學習力、創造力最旺盛的地方,因此不怕信息量大、工作量大,就怕沒有技術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