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成員不懂得知恩圖報,社會就無法正常運轉下去;一個人不懂得知恩圖報,就會導致人際關係冷淡,被他人和集體所拋棄,人脈網絡也會越來越萎縮。有的人在拓展人脈資源時采取實用主義,求人時朝前,不求人時朝後,甚至在於己有恩的人處在困難之際恩將仇報、落井下石。這樣的行為,對曾經為他付出過的人是一種嚴重的傷害,隻會讓自己多一個滿腔怒火的強勁敵人,周圍人也會對其品行深感不齒。領導、同事、朋友對我們的關心、支持和愛護,都是建立在雙向善意互動基礎上的。在公務人脈圈裏,讓我們時刻把知恩圖報放在重要位置,人為我一分,我予人三分,唯有如此,才能讓別人更樂意、更主動、更放心地幫助我們在事業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順、越走越遠!
不以功利為目的是最強的“功力”
老子道:“聖人無功故能成其功,聖人無欲故能成其有。”打造公務圈人脈,自然少不了功利色彩,但一味以功利為目的結交朋友則得不償失。一定要跳出功利交朋友,著眼長遠接良緣。唯此,才能在無為(功利)中,無不為,練就打造公務圈人脈的至高功力。
人脈圈的建立和完善,是不可能在短期內速成的,要讓雙方有深入的了解,互相幫助,必須用長時間的交往來鋪墊。有些人才剛見個麵,便提出“請幫我一個忙”的要求,這可不是好的方式方法。管理學大師杜拉克曾經說過:“人往往會過度高估一
年內所能做的事,但卻嚴重低估未來五年所能完成的事。”人脈關係的建立也是如此,想在一年內有顯著的進展,一開始就想建立深厚的關係,是不太現實的。反之,隻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交往且建立起互信後,彼此的關係便可能變得日益深厚。如果一開始就帶著非常功利的心去交朋友、建立人脈圈,方向就錯了。大家都在既定的環境裏生存,你是什麼樣的人,需要有時間來驗證,交朋友、建立完善人脈關係是一個漸進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有的時候,過於功利的舉動會引起結交對象的反感,經營人脈的努力可能付諸東流。
人脈的積累千萬不要有“近視症”,隻注重眼前的利益或隻注重某一方麵的內容,要特別關注成長性和延伸空間。我們講在公務圈注意人脈之術,並不是一定要功利地從事業發展、個人職務升遷等方麵去認識人、結交人,人脈應該是一個綜合平衡的概念,工作與生活並重、精神與物質並重,人脈圈的發展既要著眼於個人的進步發展,也不應忽視生活的豐富多彩。有些朋友交在工作之外,興趣愛好、個人特長,都能互相補充,互相借鑒,真正形成一個良性的圈子。此外,除了工作和生活兩者的平衡之外,個人知識結構的發展也非常重要。比如,你應該有意識地結交一些專家、學者教授,如果你在部委工作,你也可以主動結交研究所的學者等,定期以各種形式與他們交流,將會使你受益匪淺。這些走在前沿的人,可以拓寬你的知識結構,讓你站在一個新的高度上來思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趙忠祥在一次訪談中講過一個故事,說長春一個學生要采訪他,他答應了。這是他頭一次答應一個沒畢業的大學生采訪他。采訪完之後,這個大學生表現得非常功利,給趙忠祥寫了好幾封信,說願意像兒子一樣侍奉趙忠祥,讓他在中央電視台給自己安排一個工作。趙忠祥沒有立馬嚴詞拒絕,說:“孩子,中央電視台的工作不是我能安排的,但是也不是沒有工作的路子,你可以寫一份文案投到他們節目組,將來需要人的時候可能考慮到你。”結果那個大學生三天兩頭給趙忠祥發短信,最後管他叫老祖宗。後來跟趙忠祥翻臉了,大學生居然說:“老祖宗,我寄你的三千塊錢你給我退回來。”實際上趙忠祥並沒有收到三千塊錢,但是趙忠祥還是給了那個大學生三千塊錢,算對他的資助。但要他寫保證書,不要再麻煩趙老師了,他寫了保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