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盜墓之外傳(1)(1 / 3)

在中國盜墓的曆史上,盜墓者與墓主人的博弈一直進行著。在眾多的帝王陵墓中,有哪些陵墓是盜墓者們覬覦已久的,哪座陵墓是中國第一陵?誰的陵墓是防盜效果最好的?樓蘭古國為何突然消失?樓蘭古墓群為何不得安寧?本篇將對此疑問作的詳細的闡述。

撼山易,撼墓難:盜墓者攻不破的陵墓

防盜最強南越王

撥開曆史的迷霧,在記憶的深處,中國的西南一隅,曾經有一個雄踞一時的政權——南越國。它始建於公元前203年,在秦朝滅亡後,由南海郡尉趙佗於公元前203年起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後所建立。公元前196年和公元前179年,南越國曾先後臣屬於西漢,成為西漢的“外藩”,於公元前111年為漢武帝所滅,傳國五世,曆時93年。

在這短短的93年中,文獻對這個轉瞬即逝的國度並沒有留下太多的記錄。它的精神與物質文化到底發展到了一個怎樣的程度,人們也不甚了了。在記憶之中,南越國似乎並沒有舉世聞名的青銅器,也沒有精美絕倫的玉器,並且南越自古以來就被稱為蠻荒之地,然而王陵的發現,把人們的視線又一次拉回了南越的故土之上……

1983年6月9日,這是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日子。這天,位於象崗山的省政府辦公廳宿舍樓的建築工地仍像往常一樣進行施工。中午時分,幾名工人正揮舞著鐵鍬鏟土,意外發生了:他們手中的鐵鍬發出“哐啷”的聲響,觸碰之處則金花四濺。他們一邊埋怨自己運氣不好,挖到有石頭的地方,一邊順手刨開石頭上的泥土,但他們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的這個舉動卻震驚了世界。這幾名工人不約而同地發現這是類似屋頂的幾塊巨石,巨石中間似乎還有縫隙。他們並不知道縫隙下藏著什麼驚天的秘密,按照往常他們必須利用機械把這些巨石挪開。或許是天意,這一天,具有文物保護經驗的省政府基建辦公室鄧欽友科長正在這個工地附近檢查工作,當他聽到工人們的嘀咕時,也來到這裏。當他趴在地上透過巨石的縫隙往裏麵一看,馬上意識到這可能是古代的一個墓葬,於是他馬上打電話告訴了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考古隊。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樣的一群工人和那個普普通通的科長,揭開了沉寂數千年的一個秘密。

廣州市文管會考古隊得到消息,很快派考古人員趕到現場。經勘查,這是一座石室古墓。考古人員感到事關重大,迅速向文管會作了彙報。20分鍾後,廣州市文管會副主任、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來到了象崗山。他掏出裝有五節電池的大號手電筒,從縫隙中向下窺視。隨著手電筒光柱不斷移動,麥英豪先是看到用石塊砌壘的墓壁,碩大的石製墓門,墓室中一堆淩亂不堪的器物。在這堆零亂的器物中,一個大號銅鼎和幾件陶器格外顯眼。麥英豪將手電的光柱停駐在這幾件器物上,上下打量,從形製、特色等多方麵觀察判斷,這應是兩千多年前漢代的一座石室墓葬。

為了進一步弄清情況,當天晚上十點鍾,麥英豪率領幾人悄悄來到象崗工地,令考古隊員黃淼章拽著一根繩索從裂隙進入墓穴探個究竟。借助手電的光亮,黃淼章穿過一條過道,跨入廳堂的一個耳室,眼前的景物驚得他目瞪口呆:隻見碩大的銅壺、銅缸、銅提桶、銅鈁和無數的玉飾零亂陳列於一層辨不清質地的零碎器物之上。這些器物光芒四射、燦爛奪目。十幾分鍾後,黃淼章根據麥英豪的指示,懷抱一件大玉璧、一個銅編鍾、一個陶罐,來到了墓室的裂縫之下,先讓上麵的考古人員把文物小心翼翼地用一個布包提了上去,然後自己借助繩索鑽出墓穴。

正所謂好事多磨,這座墓葬的發掘也經曆了較長的時間。然而這都不重要,讓所有關注這個墓葬的人最難熬的就是如何最快知道這是什麼人的墓葬,裏麵都有什麼東西?事情的轉機發生在這年的9月22日下午3點左右,在墓主室發掘中出現了一個戲劇性的高潮。一名考古隊員意外地在墓主的胸腹間發現了一枚金光閃閃的龍紐金印。當用小毛筆輕輕拂去金印上的塵土,慢慢地翻轉時,“文帝行璽”四個剛勁有力的小篆頓時映入眼簾。一個古老重大的曆史懸案解決了!原來墓主就是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mò)。

趙眜,《史記》稱為趙胡,中國西漢時期南越國的第二代王,公元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是南越國第一代王趙佗的孫子,號稱“南越文帝”。

謎伴隨著這枚龍紐金印而來。人們此時最想了解的莫過於南越國了,因為這是中國曆史上一個較為神秘的王國。雖然曆史文獻對其有一些記載,但卻很少有實物來佐證,尤其是來自皇室的物證。就在曆史即將抹去人們心中那些許的記憶的時候,象崗山上傳來的消息卻重又燃起那些渴望探尋南越國秘密者的激情。讓我們翻開塵封已久的曆史文檔吧!史籍上記載的南越國第二位王名叫“趙胡”,指出他是南越國開國皇帝趙佗的孫子,可象崗山上發現的金印上赫然刻著的是“趙眜”,難道是史籍搞錯了?這個疑問的解決似乎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西漢時期,嶺南地區的南越國與中原地區的西漢王朝在語言上截然不同,因而對於趙眜的名姓也是根據使臣的口述記載下來的,這中間必然存在對地方方言理解上的出入。令人稱奇的是目前粵方言中的一個土音中“眜”的發音仍有幾分像“胡”,可見兩千年前某位使臣就是依據“胡”的音陳奏的。這位叫“趙眜”的南越國王留給我們的記憶是神秘的,從稀疏的曆史記憶中發現,這位趙佗的孫子身體是不太好的,但即便如此他仍不忘貪圖享樂,因此趙眜在位時間比起他的爺爺來說差遠了。趙眜在位16年,從漢武帝建元四年至元狩元年(公元前137~公元前122年)。趙眜在位期間自稱“南越文帝”,死後諡曰南越文王。這一時期,南越國名義上為漢朝藩屬,實際上則保持獨立王國的地位。由於趙眜不懂治國,且在位時碌碌無為,毫無建樹,因此,南越國國力在他的手上日趨衰微。為了使自己有生之年能繼續在自己的獨立王國內縱情享樂,他將太子送給西漢朝廷作為人質,這就為後來南越丞相呂嘉發動叛亂埋下了隱患,同時也是導致南越國滅亡的直接原因。雖然趙眜治理國家不怎麼樣,但他對自己死後的陪葬品的要求卻很高,象崗山上出土的珍品就是最好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