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朝代的帝王都會想方設法避免自己的墓葬被人盜掘。如果說趙眜在治國方麵沒有多大能耐的話,那麼他在防盜方麵則可以說是堪稱楷模了,因為他的墓曆經2100多年而完好無損,不能不說是一個帝王陵墓中的奇跡。
趙眜采用了什麼神奇的方法能夠逃過盜墓賊的搜尋?他的墓室結構是不是本身就有防盜功能?
研究趙眜的地宮時會發現,即便是盜墓賊找到趙眜的墓葬,要想盜取墓中的東西也絕非易事。這座深山之中的南越墓葬吸引了無數關注的目光,墓葬之中所蘊藏的奇珍異寶使得無數人魂牽夢繞,唏噓不止。而其中的許多件隨葬物品更稱的上是“中國之最”,堪稱國寶,各界專家學者也毫不吝惜地冠以“稀世罕見”“國之瑰寶”等美名。神秘的南越王陵之中到底埋藏了哪些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寶呢?
我們不妨進入王陵地宮,進行一番了解。
當我們邁入趙眜的地宮時才發現,趙眜墓的形狀有點像個“甲”字,方向是頭北腳南。那個“田”字就是墓室,伸出來的一豎是通向墓室的通道,即墓道。墓道是長方形的,填滿了黃土和大石塊,大概是古人在封墓以後再填進去的,目的是防止有後來者靠近墓門,防止盜墓。整個墓葬的最外圍是一條斜坡形的墓道。狹長的墓道盡頭,是兩扇石頭門,門上安有青銅鑄的“鋪首”——兩個口銜門環的獸頭。獸頭紋樣猙獰,頗有幾分威嚴。
跨過一道石門坎,來到一個四方形的石屋子裏,這是前室,它的四麵都有門。進入前室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滿屋子的圖案。這種像卷曲雲彩一樣的圖案,用紅色和黑色顏料繪成,布滿了四麵牆壁和頂上的石質“天花板”。
前室南麵是墓室的第一道門,北麵是關得死死的兩扇石門。東、西兩麵的“門”,嚴格說來隻是兩個門洞。東、西兩“門”各通向一個狹長的石室。東邊為東耳室;西邊的叫西耳室,也是石頭砌的。東邊一間蓋頂的石板已有一塊掉了下來,就像開了個“天窗”。借著暗淡的光線,可以看到室內地上靠牆放著一列青銅鍾,還有石頭製的打擊樂器——磬。室內還有其他大型的青銅器皿以及一些小件玉器、銅兵器和一個殉葬人。第二道石門後,是安葬墓主人趙眜的地方,第二道石門下的門檻是用兩段石條接成的;門檻就砌在地麵的泥土上,是可以拆移的。打開第二道石門後就進入墓主人——趙眜的地宮。
地宮本身是長方形的,全部石砌,不過沒有前室那些美麗的圖案作裝飾。在東、西兩麵也各有一個門洞,顯然又是通到旁邊的墓室去的。墓室的後部還用石柱隔出一個小小的隔間,那裏頭堆滿了大大小小的銅器、鐵器和陶器,像個儲物室一般擁擠。抬頭向上看去是蓋頂的石板,石板下麵,是壓在石牆上的兩排挑簷石。
在墓主人所在的地宮兩側和後端還各有一個墓室。東邊的那間墓室裏有4個殉葬人,還有許多精雕細刻的玉飾和一些銅器、陶器做隨葬品,此外還發現了4枚印章。墓主所在石室西側的墓室有7個殉葬人,殉葬人的隨葬品少得可憐,除一兩件簡單殘破的玉器外,每人有一麵或兩麵銅鏡。而備受人們關注的,則是墓主人身著的那件絲縷玉衣。南越王墓出土的這件絲縷玉衣由2291塊玉片用絲線穿係和麻布粘貼編綴而成,是我國迄今所見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製完備的絲縷玉衣,且是從未見於文獻和考古發現的新品種。以前我們多聽說的是“金縷玉衣”。金縷玉衣又叫玉匣,漢代開始流行,三國魏武帝推行薄葬,後世遂止,所以玉衣是漢代特有的。中山王劉勝墓出土的金縷玉衣世界聞名,就是其中的精品。然而金縷玉衣到目前為止出土二三十件,絲縷玉衣卻隻此一件,堪稱孤本。所謂絲縷,就是穿玉的線是絲線。按規定,帝後所用為金絲,王侯所用為銀絲,將相所用為銅線,按南越王的地位,應可穿銀縷,但卻是絲縷,而且玉衣的玉石質量參差不齊,玉片上的穿孔更是大少不一,手工較為粗糙。據此專家們估計,這玉衣不是西漢東園製造,多半是南越國自行製造的,很可能因為還沒得到當時漢武帝的同意,所以隻敢用絲縷,連銅絲亦不敢用。當年這件玉衣出土時,絲帶早已腐爛,玉片散落一地。來自北京的考古專家采用前所未有的“竹簽插取套裝法”來整取玉衣,並與同事合作用了3年時間才最終將這件絲縷玉衣複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