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盜墓之外傳(2)(2 / 3)

元朝秘葬無跡尋

一代梟雄成吉思汗,帶領蒙古族人四處征戰,是一個擁有雄圖霸業的征服者。領袖毛澤東也稱讚其為“一代天驕”。然如此偉大的征服者,在他死後也給後世留下許多未解之謎,吊足了無數人的胃口。

自成吉思汗開始蒙古大汗(即皇帝)就確定了一處專門的葬地,這個地方的漢文名稱,在元代的文獻中叫起起輦穀。根據近現代蒙古史學者的考證,“起輦穀”一詞,是蒙古語“古連勒古”的雅譯,而古連勒古正在不兒罕合勒敦山之南,其準確位置為東經109度,北緯48度,即今蒙古國肯特省曾克爾滿達勒一帶。以《史集》的記載進一步追尋,為什麼成吉思汗選擇這裏為他的葬地呢?原來,成吉思汗第一次稱汗,建立自己的牙帳——斡兒朵,就在古連勒古(起輦穀)地區。正因為如此,起輦穀是一處神聖而具有紀念意義的地方。

公元13世紀,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鐵騎橫掃亞歐大陸,威震四海,人們稱他是“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關於他到底是怎麼死的?眾說紛紜。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親自率十萬大軍進攻西夏。公元1227年正月,蒙古軍隊包圍了西夏都城中興府。同年六月,成吉思汗到六盤山去避暑。西夏首都中興府發生了強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糧食也沒有了,西夏國不得不向成吉思汗投降。然而就在西夏投降後,成吉思汗猝死在六盤山。

據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下詔修改的《元史》記載:“秋七月壬(公元1227年)午,不豫。己醜,崩於薩裏川啥老徒之行宮。”但是,這些文字看似言簡意賅,實則語焉不詳,因此後世一直不知成吉思汗到底是怎麼死的,於是世人紛紛猜測。關於成吉思汗的死因,後世大概有五種說法,且多與西夏有關。

一是“墜馬說”。這一說法記載於《元史》中,是幾種說法中最正統,也是最為多數人所知曉的。1226年秋天,成吉思汗帶著夫人也遂去征討西夏國。冬季時,在一個叫阿兒不合的地方打獵。不想騎的紅沙馬被一匹野馬驚著了,導致沒有防備的成吉思汗墜落馬下受傷,當夜就發起了高燒。於是也遂便詢問隨從的將領該如何是好,有人建議反正西夏城池都在,一時半會也逃走不了,幹脆回去養傷,等好了再來攻打。但是成吉思汗卻十分要強,害怕被西夏人笑話。加之正好西夏一叫阿沙敢不的大臣譏笑他,成吉思汗聽後,更加不願退兵,遂挺進賀蘭山,將阿沙敢不滅了。但此後,成吉思汗的傷病一直未好,反而加重,到1227年農曆七月十二終病死了。

二是“中毒說”。這種說法來源於《馬可·波羅遊記》。馬可·波羅是十三世紀意大利商人,於1275年到達中國,和元朝有過17年的交往。在其遊記日記中這樣記敘:成吉思汗在進攻西夏時圍攻太津(吉州,古要塞)時,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來的毒箭。結果可想而知,毒箭攻心,傷勢益重,一病不起。但是民間對“中毒”卻有另一種說法:成吉思汗是讓被俘虜的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在陪寑時下毒致死的。

三是“被刺說”。這種說法與上麵被俘西夏王妃有關。說這位王妃,在陪寢的時候,乘成吉思汗放鬆警惕,刺死了他。這一說法源於清朝康熙元年的《蒙古源流》。此書是蒙古喀爾喀部親王成袞紮布進獻給乾隆皇帝的禮物。乾隆命人將其譯為滿、漢兩種文本,並題書名《飲定蒙古源流》,收入《四庫全書》。應該說,這一說法也是具有很高的可信度的。

四是“被咬掉生殖器說”。這種說法,既未見於正史之中,野史也沒有相關記述,但卻在外蒙古人中流傳。這一風流事件也與西夏王妃有關。據說,這位主妃表麵上雖臣服於成吉思汗,內心卻不忘國仇家恨、不甘受辱。在陪寑當晚,借行房之機,將成吉思汗的陰莖咬掉了。一個67歲老人哪經得起這樣的折騰,羞恨交加,遂致病重。因為這是一件發生在帝王身上的難以啟齒的特大醜事,就被瞞了下來,對外隻稱大汗是墜馬受傷致病重。

這種說法雖然荒誕不經,但仔細分析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若成吉思汗真是死於西夏王妃之手,那麼行刺和下毒都是不具備條件的,陪寑時乃裸體,何處藏帶凶器和毒藥?即使帶有凶器和毒藥,作為一個被俘之人也是要搜身的。在這種情況下,兩手空空的王妃最致命的暴力行為自然是咬掉男人的要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