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盜墓之外傳(3)(1 / 2)

奇怪的事緊接著就發生了。4個月後,考古隊突然宣布放棄挖掘行動並撤出蒙古。眼看勝利的果實就要收獲,是什麼原因讓這位癡迷成吉思汗的探險家突然間放棄了多年的夢想,是什麼力量迫使他草草收兵,並且如此慌張地撤出蒙古?據說是考古隊受到了蒙古政府和民間的阻止。因為按照蒙古的傳統觀念,挖掘土地會帶來壞運氣,而觸動祖先的墳墓會毀滅他的靈魂。所以,當蒙古國民眾得知這一消息後紛紛強烈反對挖掘,蒙古國政府也勒令考古隊停止挖掘並撤出那個地區。因此主要投資者克拉維茲不得不宣布停止考察活動。

真的是這樣嗎?民間流傳著這麼一個說法:美國考古隊開始發掘後,陵墓的牆壁中忽然湧出許多毒蛇,咬傷了一些工作人員,考古工作被迫擱淺,並且他們停放在山邊車輛也無緣無故地從山坡上滑落,考古隊員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脅。車無緣無故滑落是人為故意造成的,還是不可知的力量在起作用?奇怪的事相繼發生,是純粹的巧合還是冥冥中的因果循環?莫非真是成吉思汗顯靈,逼退了美國考古隊?

說天地有靈氣,或許,其中還真有些說不清楚的緣由。

現存的成吉思汗陵園在伊金霍洛旗,是一個衣冠塚,號稱“八白室”。八白室顧名思義是由八間白色的建築構成的,建築雄偉,具有濃厚的蒙古民族風格。“八白室”原來是八座白色的氈帳,是後來的蒙古人為了祭祀成吉思汗而為他建立了一座馬背上的陵園。氈帳裏供奉著成吉思汗的遺像,象征著墓地。這樣的陵園既便於遷移,也便於祭祀,很符合遊牧民族到處遷徙的特點。“八白室”遷移多處,最後遷到鄂爾多斯高原的伊金霍洛旗,裏麵有他的衣服、家譜,據說還有成吉思汗逝世前的最後一口氣的靈魂也在靈塔裏。但成吉思汗死後的遺骨究竟葬於何處,到現在為止還不能完全確定,這也成為了一個千古之謎。

穿山為陵很牢固

在南京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連小孩都知道的傳說,公元1638年,朱元璋下葬那天出現了“迷魂陣”,就是南京的十三個城門同時出殯。此說法史書有記載,朱國楨的《皇明大政記》稱,朱元璋下葬那天“而發引,各門下葬”。既然朱元璋生前都為自己的歸宿找好了地方,選擇鍾山山陽的地塊築陵,誰不知道他葬在那裏?為何要擺個“迷魂陣”?莫非朱元璋沒有葬在孝陵,這隻是他的一個虛塚?這個謎團,一直到了600多年後的一天,才有了新的發現。

2000年前夕,一座沉睡了600多年的石龜,抖掉覆蓋在身上的泥土,以中華第一巨龜的雄姿,破土而出。石龜是在美齡宮東側的樹林裏被發現的,當時石龜與石碑身處二處,相隔數米,幾乎被泥土與灌木叢湮沒。據文物部門推測,這石龜的來曆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該物就是製作明孝陵四方城中的“神功聖德碑”時留下的廢品,因雕刻不滿意而廢棄不用。拿該物與現今四方城中的石龜相比,二者在雕刻手法上有所差異,前者粗獷而後者精細。

另外一種猜測,該物可能是原先為明孝陵製作的“無字碑”,與現今四方城內的“神功聖德碑”存在著對應關係。墓前立雙碑,一碑有字,一碑無字,這種規製始於唐代帝陵,如唐太宗李世民陵前就立有雙碑。建於明朝初年的鳳陽明皇陵,是朱元璋為其父所建衣冠塚,墓道上有東西兩座碑亭,西邊碑亭豎立著朱元璋書寫的“皇陵碑”,東邊碑亭即是“無字碑”。朱元璋在為自己修建陵墓時對前朝帝陵規製作了一番改革,開啟了新一代的帝陵形製,包括取消陵前雙碑的形式。至此以後,北京明十三陵以及清代諸帝陵均僅一碑,有的有字,有的無字。

通過考古人員的多方勘察,現在基本可以確認朱元璋就葬在獨龍阜下數十米處,而且這座地下宮殿保存完好,排除了過去流傳的地宮被盜之說。看來,朱元璋的孝陵被盜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事實上,600多年來,有很多盜墓者光顧了明孝陵,清嘉慶年間,更是曾有百餘人乘夜色集體盜掘明孝陵,但是都沒有成功。也就是說明孝陵被盜過但仍然保存完好。是什麼使得明孝陵能在數百年間屢屢躲過賊手?莫非是明太祖神靈大顯,嚇跑了那些賊子?還是地宮裏暗藏了些殺人於無形的機關,擋住了盜匪的入侵?根據曾主持明孝陵申遺工作的南京大學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所教授賀雲翱的深入研究,認為明孝陵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是明孝陵的特殊防盜措施、曆史機緣以及地理位置共同決定的。

經過勘探,明孝陵所在的獨龍阜原本是一座堅固的石頭山。有些皇陵是從上往下扒開一個深穴,建好後再封起來,但明孝陵卻是橫向鑿入山體,從內部掏空建玄宮。這種橫穴式的方法雖然工程浩大,但是十分堅固。在沒有炸藥的情況下,古代盜墓賊從頂部向下打盜洞根本不可能成功。在這樣的設計下,墓道成了盜墓賊進入墓室的唯一通道。當時為了防止盜墓賊的光顧,他們必須隱藏好墓道,而為了隱藏墓道,修建明孝陵的工匠更是費盡心機。孝陵的墓道並沒有按照常規進行設計,處於南北中軸線上的正中間,而是偏向了東南一邊,這種一反常規的設計使得許多盜墓賊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