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盜墓之外傳(3)(2 / 2)

除此之外,明孝陵寶頂高高的封土堆下鋪設了厚厚一層圓潤的鵝卵石。一方麵便於雨水迅速滲透到寶頂排水設施中流出去,更為重要的是它同樣也是重要的防盜措施。這類似於古代一種流沙防盜法,當盜墓賊挖開一個洞時,鵝卵石就會從四麵八方滾落下來把洞填滿。另外,離南京城近也是明孝陵躲過賊手的一個重要原因,隻要一有風吹草動,城裏立即會知道,這使得盜掘活動不可能延續太長時間。

明孝陵采用了三大有效的盜墓措施,也收到了非常好的防盜效果,但是如果遇上像東陵大盜孫殿英那樣握有重兵和炸藥的軍閥,恐怕也難逃一劫。幸運的是,曆史機緣卻讓明孝陵逃脫了這些大賊的魔爪。雖然明代以後南京城屢經戰火,但每個新政權無一例外地對明孝陵加以保護。清朝建立後,通過保護明孝陵,有效消除了江南地區的抗清思想。甚至康、幹二帝每次下江南必定要來明孝陵祭拜,康熙還在陵前立了“治隆唐宋”的石碑。洪秀全、孫中山在南京成立政權後的第一件事也是祭拜明孝陵,以示推翻滿清、恢複中華的決心。或許,這一切,真的冥冥中自有定數。

七次遭盜仍未遂

鍾祥,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它位於湖北省中部,江漢平原北端,是中國楚文化發祥地之一。明世宗嘉靖皇帝曾禦賜縣名為“鍾祥”,取“祥瑞鍾聚”之意。曆史上,曾先後有6個帝王在此“封王”,故鍾祥還有著“帝王之鄉”的稱譽。

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個兒子,一個夭折,一個做太子,其他24個全部封了做王。郢靖王朱棟,是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郢是他的封地名,靖是他死後分封的諡號。

郢靖王生於明洪武戊辰年,即公元1388年,1391年冊封為郢王,明永樂十二年即公元1414年十一月一日病逝,享年二十七歲。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四月初六葬於寶鶴山之原,今鍾祥市九裏回族鄉三岔河村四組皇城灣。

明代先後有郢靖王、興獻王、梁莊王三位明代藩王分封在此,不過作為朱元璋二十三子的郢靖王還是分封在鍾祥的第一位明代藩王。他與荊州的襄獻王、遼簡王以及武漢的楚昭王同為明太祖朱元璋之子。

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提倡“厚葬以明孝”,每臨皇帝死去,不惜用大量的財力、人力為其建造巨大的陵墓。這些陵墓是中國封建時代對靈魂信仰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一個時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審美趣味;同時,這種動用國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科學技術水平和營造工藝水平,是中國喪葬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和建築典範。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結束了元末動蕩不安的政治生活,社會經濟逐步得到了恢複和發展,因為吸取了以前曆朝曆代厚葬所帶來的種種弊端,朱元璋力主薄葬,反對厚葬,他曾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終之義”。因此,在我國沿襲了幾千年的厚葬,到了明朝有了很大的收斂。已出土的明朝其他親王墓都沒有郢靖王墓這麼規模大、檔次高。而且明代等級森嚴,郢靖王不可能擅自將自己的墓檔次提高,那麼其原因是什麼,人們不得而知。

郢靖王墓建築規模宏大,完全符合明代早期親王陵寢規製。據《興都誌》記載:郢靖王墓,在興都城南二十裏清平村寶鶴山,妃郭氏合葬。享殿七間、東西廂十間、神廚五間、宰牲房三間、鼓樓一座、碑亭一座、欞星門三間、券門三間、紅牆周回一百二十七丈、內官住宅一所。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殿宇圮(pǐ)壞,睿宗獻皇帝(興獻王朱佑)命官修理。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欽賜修葺,寢閣帷帳煥然一新。

1937年遭到侵華日軍破壞,地麵建築損毀殆盡,現塋園僅存墓塚及部分建築遺跡。此後,此處又曆經戰亂,然而靖王墓除地麵建築受損以外基本保持完好。

自1999年以來,文物犯罪分子利欲熏心,多次對郢靖王墓實施瘋狂炸盜,盜洞最深達八米,其中兩次炸穿地宮券頂,受損嚴重,墓室內文物保護環境遭到極大破壞。但是盜墓數次未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