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陵建築宏偉,墓內殉葬品極為豪華豐厚,史稱“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相傳武帝的金鏤玉衣、玉箱、玉杖等一並埋在墓中。後來有文字記載,說由於漢武帝在位時間長,到後期,陵墓內已經沒有地方再放後來搜羅的稀世珍寶了。陵墓四周還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等二十多人的墓葬與之相伴。茂陵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雖然茂陵尚未正式發掘,但人們紛紛猜測,在事死如生,風行厚葬的漢代,這位君王的陵墓地宮之中必定是充盈著各種奇珍異寶。也難怪人們這樣猜測,在許多史料中都有對茂陵地宮極盡奢華的描述。《漢書·貢禹傳》記載,“武帝棄天下,霍光專事,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錢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為九十物,盡瘞藏之”。從上麵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劉徹陵墓中陪葬品的數量之豐。後有文字稱,“武帝曆年長久,比葬,陵中不複容物”。這話就是說,由於劉徹在位時間長,到他死時,陵內已沒有空間放那些稀世珍寶了。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因為漢武帝在位年久,又處在經濟繁榮的鼎盛時期,所以隨葬品很多,除190多種隨葬品外,連活的牛馬、虎豹、魚鱉、飛禽等,也一並從葬。另據記載,康渠國國王贈送漢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漢武帝生前閱讀的30卷雜經,盛在一個金箱內,也一並埋入陵墓之中。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所謂“珠襦玉匣”,就是金縷玉衣。因身份地位的不同,金縷玉衣連綴玉片所用縷絲的材質也有金縷、銀縷、銅縷和絲縷的差別。由於金縷玉衣象征著帝王、貴族的身份,所以對其製作工藝的要求非常嚴格。
漢代的統治者還設立了專門從事玉衣製作的“東園”。製作玉衣時,所用的玉料要經過開料、鋸片、磨光及鑽孔等程序,再把玉片按照人體的不同部分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有正方形、長方形、半月形、三角形等,大的有9平方厘米,小的還不到1平方厘米。然後用金線穿過這些玉片四角的小孔,將所有玉片連綴在一起。按照2000多年前的生產力水平,製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所需的費用相當於當時一百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就拿滿城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來說,劉勝玉衣全長18米,共享玉片2498片,金絲1100克,竇綰玉衣比較短小,也用了2160片玉片,金絲700克。劉勝的一件玉衣,就是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的,所費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驚人的。
那麼,漢代的人為什麼如此重視以玉衣做殮服呢?原來曆代帝王都渴望長生不老、靈魂不滅,這是他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帝王們生前就費盡心機尋找長生不老藥,或者命人煉製丹丸用以養生。即使死了,他們也不放棄這種求生的欲望,希望繼續維持死前的生活。依古人的觀點,人死之後會魂魄分離,魂氣升天,形魄歸地。而怎樣才能使魂氣升天,又要形魄不腐呢?隻有用玉。他們認為玉石是天地之精,有防腐功能,能使屍體不朽,玉塞九竅,可以使人氣長存。
由於金縷玉衣價格昂貴,漢代帝陵比其他時代的皇陵招來了更多的盜墓賊,帝王貴族不但達不到屍體不腐的目的,就連骨架都被人焚為灰燼。直到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做了魏國的皇帝,他認為使用玉衣是“愚俗所為也”,於是下令廢除了以玉衣隨葬的製度,有關金縷玉衣的曆史才算是結束了。
最大最牢屬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