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遺失的靈魂:樓蘭古墓群盜掘滄桑(2)(1 / 3)

20世紀30年代以前,是樓蘭考察研究蓬勃展開的一個階段,它帶有濃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發展色彩。先後來到這片地區的有沙皇俄國的軍官普爾熱瓦爾斯基、科茲洛夫,瑞典斯文·赫定、貝格曼,美國亨廷頓,英國斯坦因,日本桔瑞超等,當年主要的帝國主義國家幾乎都有人來到羅布淖爾,或進入樓蘭古城,發掘附近的古墓。樓蘭自然無法免除被一次又一次發掘、搜掠,文物被攜走的命運。當年中國學者有幸進入這片地區考察的隻有黃文弼、陳宗器兩人,那是在中國學術界堅決抗爭後組成了“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他們作為中方團員,才取得了這一機遇。黃文弼在樓蘭城東北發現的遺址,所獲有西漢紀年的木簡,至今仍是樓蘭研究中的珍品。陳宗器考察的自敦煌到羅布泊的路線,羅布淖爾湖的水文狀況,在羅布淖爾地理研究中也都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環境和其他一些原因,我國僅在這一地區的“古墓溝”和“樓蘭古城”分別進行過為期不足一個月的清理工作。

羅布泊地區因為生態環境惡劣、缺乏生存條件而成為無人區。因此國家對它的保護相對少一些,因為惡劣的環境是一道天然屏障。但是盜墓人卻恰恰利用了這一點,可以放心大膽地肆意挖掘,科考隊途經的每處遺址,都有盜墓者光顧後留下的痕跡。

1998年3月5日,在樓蘭,一個專業的盜墓團夥被破獲。團夥的首領名叫阿布力孜·克裏木,39歲,維吾爾族,烏魯木齊經營珠寶古幣的個體戶。為了能找到更好的文物,他糾集了有盜竊前科的梁誌剛等3人,買來新疆曆史、文物、考古的專著研讀,購買了汽車,找了向導、司機,大家分工明確,目標就是樓蘭。

為了充分地對樓蘭古城以及古墓進行了解,克裏木找了幾個同夥買來了有關樓蘭古國、羅布泊等的相關書籍和地圖,想從這些工具中獲得一些重要信息。為了加快在沙漠中尋找古墓的速度,他把自己的吉普車也開進了沙漠。克裏木駕駛者汽車在廣袤的沙漠上向東南方向的樓蘭古城駛去。與他同行的還有克裏木的同夥庫爾班、梁誌剛等3人。這3個人也都不是老實的角色。在這之前,庫爾班常年盜取沙漠中的石油等重要物資。因為跑過沙漠中的很多地區,他對這裏的地形、地貌十分熟悉,自稱是這裏的活地圖,還自誇羅布泊的野駱駝都認識他。梁誌剛也曾經因為偷竊而入獄,出來之後仍然不務正業,靠著一些小偷小摸混日子。克裏木找這些人做同夥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篩選的,他想不僅可以利用庫爾班熟悉地形的條件彌補自己這方麵的缺陷,而且在盜墓過程中他們還可以幫助自己。

他們開著買來的吉普駛向目的地,白色吉普像一隻羚羊在新疆羅布泊地區的荒野上跳躍前進著。東南方遙遠的地方,就是著名的樓蘭古城,大漠長風在戈壁上雕刻出無數的溝溝壑壑,是所有探險者都驚懼的迷魂陣。這裏是汽車的禁區,但阿布力孜·克裏木已經在這個地區奔波了幾天了,眼看就要接近樓蘭古城,死也要見到東西。

車上還坐著庫爾班·加瑪力,這個人多年在此盜取石油等物資,是個活地圖,自稱“羅布泊的野駱駝都認識我”。在沙漠裏盜墓的人有野狼一樣出沒荒野的本領和嗅覺。阿布力孜的汽車在一個高20多米的雅丹台地上停了下來。這塊台地很平坦,鋪滿礫石。幾個人下了車開始挖起來。此案告破後,在此進行現場調查的新疆考古所副所長張玉忠感歎他們的厲害:“真想不通他們是怎麼找到古墓的”。這塊雅丹台地和所有的台地一模一樣,古墓沒有任何標誌。

幾個人沒有挖多久,沙土裏就出現了一個用紅柳枝、蘆葦稈和碗口粗的胡楊木相混合而做成的類似房頂樣的東西。幾個人都不知道這是做什麼用的。庫爾班得意地告訴大家,這個類似於房頂的東西應該就是陵墓的蓋子,從這裏挖下去肯定有戲。幾個人聽了更加賣力地挖了起來。待把蓋子上麵及周圍的沙土挖盡,一個完整的蓋子形象就顯現了出來。從它的形狀大小來看,如果地下是個陵墓的話,那麼這個陵墓的規模也一定不小。克裏木迫不及待地在其他人的幫助下掀開了蓋子。燦爛的陽光像利劍一樣射進了一個漆黑的大洞。待看清裏麵的一切後,克裏木高興地宣布,裏麵果真是個陵墓。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簡單的一個動作就打開了已經沉睡了兩千多年的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