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秋社之遊(2 / 3)

江上聽了,想起《古詩十九首》中的一句話,很是有趣。他說道:“棄捐勿複道。”

黃長休滿臉問號:“啥意思?”

“努力加餐飯!來,板栗南瓜餅!”朱瀟買來兩個南瓜餅遞給黃長休和尋跡。

黃長休吧唧吧唧地吃起來:“唉呀媽呀,真香!”

“朱公子,你怎麼不吃啊?”江上看朱瀟隻拿了兩個餅,不免疑惑。

朱瀟沉默了一會兒,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我還是喜歡吃肉夾饃,量大管飽還實惠。”朱瀟回答道。

“我去買幾個肉夾饃,你們就在此處,不要走動。”

黃長休看著朱瀟小跑遠去的背影,總感覺朱瀟把自己坑了,卻又說不上來朱瀟哪裏坑,算了算了,吃完這個南瓜餅再吃肉夾饃!

南瓜餅的口感真是神奇!說它粉膩吧,它又有纖維的層次感;說它寡淡吧,這南瓜餅入口軟糯香甜;說它甜膩吧,這清甜又絕不會上頭,隻留存於唇齒之間。像這樣味美又易飽腹的事物真是不可多得!

吃完了餅,黃長休把手上的油擦在衣服上,正好被趕回來的朱瀟看到:“我說你怎麼過得如此光鮮亮麗,原來是把油抹在了衣服上。”

朱瀟嘿嘿地笑道:“來,肉夾饃,你朱哥家鄉的味道!”

“啊,媽媽的味道!”黃長休吃下第一口後仰天長嘯。

朱瀟和江上趕緊站開些,太丟人了。

“幹嘛呀,回來。”黃長休吧唧著嘴招呼二人。

江上調侃道:“黃公子果然談吐不俗,氣質不凡啊!”

“哎,人呀,活著時不丟人現眼,進了棺材就沒機會見人啦。”

黃長休手裏拿著香噴噴的肉夾饃,低頭囫圇說道:“身上背那麼多包袱幹嘛,死了以後誰還記得我。”

“有些道理。”江上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朱瀟卻隻是笑著吃饃,什麼都沒說。

“小道長,等下要不要去我家吃午飯,然後我帶你去陽春樓見識見識!”黃長休吃完饃,兩隻手在衣服上摩挲。

“午飯?我們隻吃早飯和晚飯,我好像還沒吃過午飯。”江上回答。

“怎麼可能……”

朱瀟趕緊打斷黃長休的質疑:“走走走,咱們再去逛逛。”

朱瀟是窮苦出生,窮人一天隻吃得起兩頓飯——這是黃長休不知道的。

廟會。

香火的味道在空氣中彌漫,紫色的煙霧在摩肩接踵的人群裏飄溢。土地廟裏擠滿了人,廟裏光線黯淡,星星點點的紅光隱約透過汙濁的空氣映射到人們的眼裏。

“社會是黑暗的,世道是汙濁的,希望是渺茫的。”朱瀟搖搖頭說道。

“我師父說,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我們不必對當下的苦難耿耿於懷,畢竟我們終究要離去的。”江上說道。

“對,在人間走走看看就行了,想那麼多幹什麼。”

“可是怎麼才能做到呢?”朱瀟歎息道。

朱瀟回憶起家鄉來,秦地,傷心之地。南瓜,他早就吃膩了的。那時候,父母尚在,為了供他上學,父母種了二十畝地。若是農忙時節,朱瀟總會下地幫忙,但又總是被父母趕回去念書。朱瀟覺得念這些書對他來說猶如一個老農婦煮飯一樣簡單,淘米加水燒火即可,不需要太用功。可是無論他怎麼說,父母始終不讓他下地。後來他便想,隻好早日中舉,來日做了大官,父母就可高枕無憂了。

秦地缺水,家中皆是貧田,一年下來收獲的糧食不夠一家幾口人吃,幾個哥哥又去做了別人的家仆、佃農,省吃儉用好歹支撐起朱瀟讀書的花費。所幸他不負眾望,十七歲就考中了秀才,一家人終於可以免去賦稅和徭役;而他又被省城的一個姓於的大員看中,於大員願意將他招攬到府中,一直供養他讀書,一直到他考上舉人、進士。

在他離開家鄉前往省城那天,母親往他懷裏塞了幾個南瓜餅:“瀟兒,路上別餓著,到了省城娘就沒辦法再照顧你了……”母親的背早已似彎弓一般佝僂,始終直不起來。母親多麼瘦小!可是她卻用這副身板供養起了幾個兒子。母親給他塞餅時,朱瀟像往常一樣弓著腰,盡可能地壓低身子。他想起來,母親總是批評他駝背,但是他從不解釋什麼,這是他愛母親的一種方式。待母親塞過餅,朱瀟的眼裏噙滿了淚花,他轉過身去,說了聲:“沒事的,娘,我知道的。”父親向來沉默寡言,送別朱瀟時隻是拐著一把鋤頭目送他,父愛如山,寬厚而沉穩。哥哥們則是驕傲地大笑:“我朱家光宗耀祖了,出了個秀才!”朱瀟記得這些話,他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讀書,目的不是高雅的,隻是庸俗的、功利的罷了。這是朱瀟這輩子第一次離家遠走,他覺得自己這輩子都是個農民,他忘不了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