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的形成需要時間,就像新生兒的誕生,需要十月懷胎一樣。美國投資大師邁克·吳曾耗費10年時間將美國100年中所有牛、熊市頭底部及曾飆漲20倍以上的個股加以研究,結果發現100年來美國大大小小的熊市有規模的下跌通道,一般平均持續時間都在1年以上。而在跌幅超越40%的十次較大熊市中,向下調整的時間平均為3.4個月。從中國股市近20年的曆史走勢分析,底部的形成平均為19.5個月。如果從1992年11月、1994年8月、1996年1月、1999年5月、2005年6月及2008年10月,這6次曆史大底分析,平均下跌時間達29個月,也就是說,在經曆29個月的熊市時間之後,方能形成底部。如果從三個階段加以分析,上海股市去除1992年11月初次大底後的5次大底,第一階段的下跌時間平均在6.4個月、跌幅平均為;第二階段平均下跌時間為13.6個月,平均跌幅為;第三階段平均下跌時間為5.6個月,平均跌幅為。從三階段下跌的不同時間和不同跌幅中,可以十分明顯地看到,第一階段跌勢最為凶猛,令人不禁產生“望斷天涯路,不知底在何方”之感。第二階段跌勢最為平緩,有時甚至出現略微的升幅,但是這僅僅是下跌的中繼,其極大的迷惑性往往會令很多成功逃頂者匆忙抄底,結果指數雖相對企穩,但個股卻跌幅慘重。短暫的喘息卻孕育著更大的下跌。第三階段下跌時間幾乎與第一階段接近,但下跌幅度卻數倍於第二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最具風險、最具迷惑性的便是第二階段。以2008年為例,指數從6
124點跌至3
500點時,政策性利多頻出,《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出台、印花稅下調至1‰、證監會表示適時推出融資融券等。在指數下跌50%之後,再加上利多政策和維穩輿論,令不少投資者認為底部已經臨近,新增資金開始抄底。結果一大批個股出現了20%~50%的跌幅。績優股、基金重倉股不僅未止跌上揚,相反聯袂殺跌。貴州茅台也開始跌破百元。這讓抄底者斷臂傷骨、損失慘重。2004年6月至8月,上證指數從2
245點跌至1
400點。此時已下跌了三年零兩月,跌幅已超過40%,平均股價已從14.2元跌至6.2元,技術指標均已鈍化,政府高層指出這是難得的曆史機遇,政策上國九條正抓緊貫徹落實。市場叫‘底’之聲此起彼伏,似乎底部已臨近眼前。然而就在上證指數上下50點的窄幅波動中,20餘隻個股出現40%的跌幅,百餘隻個股出現20%以上的跌幅。不少投資者在底部假象的迷惑下,屢買屢套、損失慘重。這些曆史情景不僅告訴人們底部形成的複雜性,更告示人們熊市的真正殺傷力往往不在頭部,而在中部和尾部。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指數在瞬間探至一個下調的新低點時,這一低點的確認是事後才能驗證的,而且這低點的確認同樣需要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中,指數反複震蕩築底。1999年“5·19”行情上證指數的底部點數為1
047.83點。然而此前1999年2月9日的1
064.1點、1998年8月21日的1
043點、1997後9月26日的1
025.1點,均是對底部的反複確認。最後才以四重底的形態確立了從1997年5月1
510.17點持續下調後的最終底部。2005年在經曆了四年熊市之後擊破千點,至達998.23點。此後逐步企穩。即使如此,從998點開始大盤走勢依然處於弱勢築底狀態,直至2006年開始才真正由熊轉牛。這期間足足盤整了半年之久,可見底部的形成絕不是一蹴而就。人們往往在熊市的第二階段或第三階段,便認為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並以此信念來指導自己的投資操作。殊不知冬天的寒冷往往會使你尚未迎來春天,就倒在冰雪之中。因此必須等待趨勢明朗,等待春天從楊柳上、從花草上真正露出氣息時,再全心投入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