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勢分析之二——底(16)(1 / 1)

底部的形成之所以令人難以捉摸,如此複雜多變,這是因為大勢的底部是由多重底組合而成。在這條K線走勢上,不僅僅是技術指標、K線形態、成交量變化,更重要的是包含著政策之底、資金之底、業績之底、心理之底,乃至當今世界在全球化的資本關係中,必須考慮到全球的經濟、金融之底方能確立。因此底的形成是其市場的內在規律與外在因素結合、是多空較量下的新的平衡、是價值與價格分化後的重新發現。可見底的形成,難以預測,隻能耐心等待各種因素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底的三大原則性策略

在了解了底的概念、底的預測、底的觀察與判斷及底的形成之後,最關鍵的便是底的策略。由於底的不可預測性和底形成的複雜多變性,所以當大勢見頂之後並出現趨勢性下調時,應當機立斷地采取三大原則性的策略:

(1)生存原則。國際投資大師索羅斯說:危機中的原則是先求生存再求發展。古諺雲:傾巢之下,安有完卵。當指數下調已成趨勢性定局時,無論是績優股、潛力股、黑馬還是白馬,無論是億萬富翁,還是中小、散戶,也無論是操盤高手,還是剛開戶新手,大浪淘沙,均將在洶湧浪潮中遭受衝擊。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下,美國百年曆史的五大投行頃刻瓦解。美國上百隻藍籌股淪為“ST”--101家標普500成分股跌破機構投資的10美元“底線”。世界“股神”巴菲特也難創神話,其領導的伯克希爾股價創下23年來最大下跌紀錄,利潤縮水77%,股份跌至3年來最低點,其280億美元抄底資金曾一度被深套,370億美元的股指期貨對賭協議也可能成為定時炸彈。《福布斯》公布的香港富豪榜中前40名在2008年一年中財富縮水50%。在香港上市的優質內地中資股阿裏巴巴、中國鋁業、中國遠洋、玖龍紙業、碧桂園時,均在2008年遭受90%以上的股價暴跌,滬、深股市中一度流傳“買了平安不平安、買了浦發愁白發、買了中石油煎熬進油鍋、買了茅台酒變了二鍋頭”的套話。11隻曾高居百元的股票盡數跌下神壇。美國在2000年熊市時,曾年升幅達45倍的股王高通和10年內上升78

000倍的股聖思科均遭重創。在下跌的趨勢下,無論是新華社的奧運維穩論,無論是國際大師羅傑斯的商品牛市論,更無論是內地分析師黃金十年的萬點論,全進入了摧枯拉朽的行列,此所謂勢不可擋。中外曆史證明,熊市來臨時持股不放必將使利潤與本金灰飛煙滅。在下跌的趨勢下,投資者首先需要的不是金融意識,而是危機下的生存意識。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不是股神、股聖,而隻是一位普通平凡的投資者,隻是一位風浪搏擊中的弱者,所以必須對市場持敬畏之心。美國證券業協會邁克·吳曾十分嚴肅地指出:認定市場走錯者早晚會死,認為自己的方法能戰勝市場者必死,一心想快速致富者必將先死。此話也許太過極端,但是對逆勢而行的後果是態度明朗的。股道之“道”的字義十分明顯地表達領先、行、止的含義。因此麵對跌勢必須果斷選擇退出。生存的原則就是退的原則。將股票全部變換成現金,現金就是米,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現金就是青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現金就是石,石在,火種就不會熄滅。李嘉誠先生說:蕭條中最安全的是低資產負債和充裕的現金才能生存。“現金為王”是跌勢中的金科玉律。當然現金為王應該根據跌勢的深度和廣度,根據跌勢的時間與空間來決定。但是在跌勢來臨之際或跌勢明確之際,及早堅持以現金為王的生存原則無疑是股道的精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