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均須以道而行。古人雲: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無論是爭取富貴,還是脫離貧賤,均必須以道而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道就是法規,就是規則。就是順應天時、順應地利、順應人和。原中國證監會副主席王益,在證券市場多年違規經營活動,舉報信達一尺之高,結果“雙規”之下名利雙失。北京首放的法人代表汪建中以“搶帽子”的手法,操縱市場,最後在刑法追究之下,“名嘴”變“黑嘴”,受到了1.25億元的最重罰單。被稱為草根經濟學家的張衛星曾因宣揚“股改”而一舉成名,最後卻因在黃金市場失去風險控製而被迫爆倉。最典型的莫過於國美電器董事局主席黃光裕,這位曾被美國《時代》周刊雜誌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一,從4
000元起家,成為三次問鼎中國首富的百億富豪,卻最終因操縱市場,被公安機關拘捕。其貧富變化的事例表明,以“黑色”或“灰色”手段積累財富,正屬於“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的範疇。類似如南德集團總裁牟其中、德隆集團總裁唐萬新等,這些落馬富翁,不是沒有智慧,而是財迷心竅。心被蒙,智慧就變成了灰色和黑色,於是創富之術就引向歧路,就偏道橫行。可見智慧必須行於正道,而道來源於明心,心明眼亮、道正智生,財富的積累便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貧富不是命中注定、一成不變,而是始終處於變化之中。股市無常,股價隨時處於變動之中,各種隨機因素常常會左右股市暴漲暴跌。股市初期的認購證事件、轉配股事件、法人股事件、ST股票的烏雞變鳳凰事件等,造就了許多一夜暴富的神話。而公司遭遇停牌、退市、利空因素下的股市暴跌,熊市的漫長下跌、股災的突然降臨等,又產生了多少瞬間由富變貧的慘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下,美國百萬富翁中財富一下縮水30%~50%的人,俯拾皆是。作為中國第一位女首富的玖龍紙業法人代表張茵,2008年一年中財富從253.5億元跌至18億元,身價一年縮水95%。與此相同的,碧桂園董事長楊惠妍一年之間資產規模縮水8成,千億資產一年間化為烏有。在金融風暴襲擊下,德國第五富豪阿道夫·默古勤和新西蘭籍百萬富翁臥軌自殺。在金融危機下,即便是以“固守穩健、謹慎行事、絕不投機”訓誡的榮氏第四代傳人榮智健也因出現147億港元的重大虧損而毀掉一世英名。可見對貧富須保持一顆平常之心淡然處之。股市是錢市,隻要股市存在,滾滾錢財就會流進流出永不停息。隻要錢財流通不止,就永遠有脫貧致富的機遇,也永遠有變富為貧的風險。因此投資者隻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貧不喪誌、富不失禮,那麼貧就會長久遠離,富就會持久存在。
貧富是相對的,是比較而言的。比之身價230億美元的華人首富李嘉誠,比之身價620億美元的世界首富巴菲特,也許你始終是位貧困戶。然而比之食不果腹、衣難遮體的災民,比之無錢上學、無錢就醫的難民,你也許是個富翁。所以知足常樂、知足便富。盡管說“有什麼別有病、沒什麼別沒錢”,“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錢卻萬萬不能的”。然而在錢財與幸福之間是不能簡單劃等號的。唐詩人姚崇雲:與其濁富,寧此清貧。巴爾紮克指出:黃金的枷鎖是最重的。如果成了金錢的奴隸,窮得隻剩下錢了,富了錢財,貧了靈魂,又何來幸福?何來尊貴?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將總市值達580億美元的個人資產悉數捐給慈善基金會,對三個子女分文不留,這便是富而施的典範。巴菲特說:“我對錢不感興趣,我隻對賺錢感興趣”,這也是富而禮的典範。他們的言行告訴人們,他們不隻是金錢上的億萬富翁,更是精神上的富有者。中國飼料大王劉永好指出:百萬富翁屬於自己,億萬富翁屬於社會。因為其每天200元的個人花費乘以全部壽命天數,與其所掌管的巨額資產相比,隻是九牛一毛。而絕大部分資產卻是在經營管理、納稅、職工福利等方麵,為社會服務。顯然財富一定程度上隻是掌管而已。
看待貧富需要一個良好的心態,變貧為富,變富更富,也需要一個良好的心態。貧非禍,富非福,唯有良好的心態才能從貧富的變化中品味出理財的快樂,才能從貧富的變化中體現高超的智慧和高貴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