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逝者的遺憾與生者的思考(1)(1 / 1)

古諺雲: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股市中人似乎對此有更多的印證、更多的感觸和更多的無奈。翻開中國股市二十年的風雨曆程,那種從博錢到博命的現實可謂曆曆在目、從未斷絕。無論市場多麼發展,無論法製多麼完善,在大浪淘沙、不進則退的股市,在達爾文關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生物進化論成為現代社會學核心思想的今天,要想杜絕為錢博命的悲劇發生,似乎是難以避免的。這是因為心態失衡隻能自救,生死抉擇隻能自己把握。

根據媒體披露的實例,在股市中過早終結生命,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第一種是被錢壓死的。在虧損和負債的雙重壓力下選擇死亡的方式解壓。較為典型的便是發生在1992年5月的康伯華事件。康在買入延中股票後20天時間虧損6

500元,相當於夫妻一年的辛苦錢,最終在後悔、鬱悶和恍惚中懸梁自盡,成為新中國股市第一位殉股者。僅隔一月,同樣以借錢湊足2萬元獨闖股市的劉曉東,在買入聯合毛紡、延中、大飛樂股票後,沒多久就虧了4

000元,失去信心和勇氣之下,玩起了博命遊戲。在4張紙條上分別寫上“富”、“生”、“窮”、“死”的字樣,並將其放入口袋,接著用手去摸決定命運的紙條。結果一張“死”的紙條讓他選擇了觸電身亡。還有一位與兩者殊途同歸的是私募大佬,一位掌控資金達1億元之多的紹興“財神”,自信手段高明、能力超人,於2006年6月以25%的資金年息再加50%的紅利回報率募資、融資,結果在上證指數從2

245點持續下跌至1

339點的弱市中,使他在虧損-失敗-負債的惡性循環中陷入難以自拔的境地,最終選擇服毒自盡。2011年5月,申銀萬國的一位投資部經理,一個1978年出生的碩士生,從11層跳樓自盡,據傳因承受不了衍生品虧損的巨大壓力而選擇一跳了之。這四位殉股者,盡管選擇的死亡方式不同,但死亡的原因卻相同。不堪重負的資金壓力和負債壓力,徹底摧垮了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股諺雲:五窮六絕七翻身。他們都死於股市處於疲軟弱勢的5月。有人評說:他們是以錯誤的時機買入,又以錯誤的價格拋出,更以錯誤的方式了結人生。其實悲劇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心態。他們高估了自己,看輕了市場,高估了機遇,看輕了風險。結果均以牛市的思維入市,又都在熊市的風險中倒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裏·馬科維茨指出:任何一項投資的風險與報酬,都是成正比的。風險越大,報酬率越高;風險越小,報酬也越少。要獲得較多的報酬,就必須冒更大的風險。股市中人的生死必須始終與風險和報酬連在一起,不能簡單地割裂成生為報酬、死為風險。客觀而言,生中既存在報酬,也存在風險;死中也同樣存在報酬與風險。隻有在生的時候始終不忘記風險,始終明白自己的風險承受力,在了解風險、警惕風險的基礎上去爭取報酬,方能避免倒在風險之下。從另一方麵說,死不能解脫風險。死是將風險轉移他人,死是對報酬的徹底放棄。股市潮漲潮落,永不止息地進行著牛熊轉換。然而生死的轉換卻隻有一次。因此麵對遠去的逝者,生者的選擇當引以為鑒。

第二種是被錢累死的。廢寢忘食、殫精竭慮之下,生命被透支。較為典型的便是上投摩根投資總監孫延群。2009年7月因病醫治無效而撒手人寰。這位年僅41歲的基金經理,曾在2006~2008年的三年中創造的年化回報率,在81隻可比基金中排名第6位。正是在這炫目的光環下,隨著超負荷的風險與壓力。在食無欲、睡難眠中無休止地進行高強度的腦力勞動,最終疾病纏身過勞而死。另一位曾是代表君安入主申華實業的年輕有為的董事長、私募基金的元老楊駿,當年曾意氣風發,號稱讓申華成為國內首隻百元股票,最後雄心勃勃卻難擋風浪險灘,旺盛精力卻難經奔波消耗。最終一個患肝癌,一個患胃癌,一個44歲,一個41歲,均英才早逝,令人唏噓不已。漢代聖醫張仲景指出:“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殉物,危若冰穀”。這種不顧身體、舍本求末的行為,可謂蒙昧無知、蠢若遊魂。這些堪稱絕頂聰明的人,在名利與健康之間,在無限的錢財與有限的生命之間,卻迷失了自我。他們可以遊刃有餘地掌控上億萬資金的出入,他們可以看清牛熊轉換的大勢,但是在生死關口卻逆水行舟。他們身累隻是外在的因素,而心累才是致命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