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證券市場中,能曆經風霜頑強生存並有所發展的人堪稱是時代的強者、人中之精英。從1990年12月19日股市成立已來,多少風流人物、股壇俊傑在中國證券市場這條曲折而又光明的大道上發揮過鋪路石子的作用:尉文淵、楊祥海、禹國剛、湯仁榮、管金生、闞冶東、李惠珍、劉鴻儒、周道炯以及更多的人物。雖然他們因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離開了股市,但是我相信他們依然對股市懷有眷戀之情。而人們也依然不會忘記他們當年的風采。曆史也將會客觀公正地記下他們的功過。筆者每每想到這些就會感慨萬千。
回憶我進入股市的曆程,可謂坎坷曲折,穩步推進。在上海證交所舉辦成立一周年征文時,我的一篇《最好的顧問是自己》被上交所第一任總經理尉文淵慧眼識中,被評為三等獎。此後不久我被調入上交所任記者。在那裏我感受到管理機構對市場的影響力,以及投資者對管理層的關注度。2年後,我轉入上海財通國際投資顧問有限公司,任編輯部經理。在那裏,我又看到台商奸詐經營的一套謀術(當然僅是個別現象)。當財通因總經理中飽私囊而每況愈下便以扣減員工60%的薪水、以庫存書籍充抵獎金的辦法維持生存時,我代表員工向台商交涉,並以辭職表示抗議。盡管當時我月薪較高且有轎車接送,但出於對台商侵害員工權益的抗議仍毅然離開。離開財通後,我最終在上海社科院《證券市場研究》雜誌社工作,並全心投入投資谘詢。1998年4月,上海《新民晚報》報道一批原先著名股評家“下崗”的情況,我也列入名單之中。其實證券市場的開始,或者確切地說股評文章的麵世,均是由市場自然而然地產生的。在競爭激烈的股市中,一切均以適者生存的原則進行著優勝劣汰。所有生存者都不是由誰來頒發上崗證,如果真有上崗證,那就是一張股東磁卡。因此無所謂上崗,也無所謂下崗。有資格進行股評的可以評論分析走勢,沒資格進行股評的,可以談談自己的投資體會,講講數年來風風雨雨的經驗教訓,可以縱論世界金融大勢,可以評論國際金融大鱷。細細想來,重新評定股評資格是管理層對股評人士的一種愛護,對證券市場、對前期辛勞奔波的股評群體是一種保護。從1998年4月以來,筆者看到童牧野先生文章斐然依舊,劉紹庭先生文章更見功力,而作為股評元老的賀宛男女士,其評論文章更是光彩照人。還有不少筆者深為敬重的朋友,他們均具有非凡的能力。所有這些朋友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中國股市那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的深厚情感及孜孜不倦的追求。他們之所以對證券市場具有如此深的感情,是因為是證券市場給予他們體現自我價值的機遇,盡管工作上有這樣那樣的變動,但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那種對股市的依戀是矢誌不變的。
我對股市走勢、個股推薦之類的文章已經擱筆了,但全部身心仍融入股市之中。當今股市,賺錢越來越難。正因為難,所以大有鑽研之處,如何在2
300餘隻股票中挑選能讓你賺錢的股票?技術指標有幾百種,哪幾種最適合中國國情?莊家手法多變,你如何能搭乘莊家之船?宏觀經濟與股市日益密切,經濟規律究竟對股市有何種影響?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股市的影響力度如何?哪些行業將成為前景行業?如此等等,股市中有學不完的知識,有研究不完的課題。股市中處處有高手,藏龍臥虎,所以你隻要真心進入股市,立誌做一個真正的投資者,那麼股市就是一個最佳的用武之地。中國股市已不再是1990年時“可以試,不行就關”的時期,如今已成為國民經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國家領導人對我國證券市場均發表過重要講話。江澤民指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會有證券市場。”記得早先做股民的人被某些人視為“黃牛販子”,一些在金融意識上的先知先覺者當時都羞於見人。如今隨著證券市場地位的提高,股民已是堂堂正正的投資者。股票投資也是一種職業,而且是一種智慧型的沒有“鐵飯碗”、沒有“大鍋飯”的高尚職業。隻要你真正誠意立誌成為一個傑出的投資者,那麼,你完全可以施展你的才能,發揮你的才華,在股市中實現真正的自我。筆者正是本著這一精神,從“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到“衣帶漸寬終不悔”,以致最終在驀然回首中體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