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當斷則斷,不斷則亂(1 / 1)

股票市場盡管也屬於商品市場,但是其價格變化的幾率卻是最高的,在機遇與風險時刻交替的時候,投資者能否以果斷的手法作出買或賣的抉擇,往往是決定盈虧的關鍵因素。記得1993年7月左右筆者去浙江寧波講課,從交談中了解到寧波投資者中不少人在1992年10月入市,當時上證綜指為450點左右,應該說他們選擇了一個好時機,此後股指在11月中旬探至386點後即開始一波強勁的上升行情,指數在800餘點時出現一個回檔,隨之直上1

500點。他們開始時堅持捂股不放,那種高興勁一直持續到1

500點,但隨之便犯了當斷不斷的錯誤。當他們以為還會上衝1

800點時股市開始下挫,第一次從913點反彈到1

390餘點,他們想等指數再升到1

500點時拋出,而指數又回落至更低點。當股指從859點反彈至1177點時,他們寄希望到1

300點再拋,結果再次失望。指數不斷回落,他們心理難以平衡,結果在患得患失之下,犯了優柔寡斷的錯誤,失去了反彈出貨的機遇。此後指數快速下滑再無反彈,而他們也隻得將在450點買入的股票一直捂到300多點。這個例子給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所以當時講課時,我就希望他們能抓住機遇果斷買入,然後獲利30%左右就應該逐步了結,否則既傷精神,又傷財力。

當然,講是一回事,做起來又是一回事,在這方麵我有過教訓。那是在1996年12月,我曾在認真分析之下,判斷當時滬市走勢將可能升至1

258點見頂回落,這是經過多方麵分析後得出的結論,為此筆者還十分認真地寫了題為“滬市走勢將見頂回落”的文章,同年12月中旬在《上海證券報》上發表。此後走勢果然如筆者所料,指數在1

258.68點衝高回落,誤差僅為0.68點。然而,當考慮是否果斷了結時,我卻開始猶猶豫豫。認為指數雖可能回落,手中的個股卻可能逆勢而上,正是這種僥幸心理使自己從盈利者變為套牢者。古語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大勢向下的趨勢中,個股即使走強也難免受到種種壓力,一般而言是很難逆勢而上的。因此,當自己確認見頂時,理應果斷處置。同樣一旦確認底部時也應果斷建倉。記得1994年7月底,當上證綜指探至325點時,中國證監會發表了三項救市措施。當時,一些市場人士認為這三項措施與同年3月劉鴻儒(時任中國證監會主席)所發表的救市講話無實質區別,所以不會有什麼大行情。但是,筆者在經過仔細閱讀後認為,此波行情將遠遠超過3月行情,並發表了《認清形勢,增強信心》一文,自己也果斷滿倉。此後走勢強勁,一直攀升至1

053點,升幅達224%。我不但使原先被套個股全部解套,而且獲利豐厚。這一正一反的事例給了我寶貴的經驗教訓。在大勢判斷上如此,在個股選擇上也需要當斷則斷的勇氣和自信,對此我也體味了不少的甘苦。例如,1997年1月黃浦房產更名為新黃浦,當時股價僅為15元左右,在題材和業績前景的支持下股價開始上升,我當時果斷買入。盡管該股在價位上升時出現震蕩反複,但是我堅信自己的判斷,持股不放。當股價上升至20元左右時,一位朋友告訴我該股可能在業績和題材上並不像市場想象得那樣好,並表示此消息十分可靠。我反複考慮後決定先以規避風險為主,所以匆匆賣出,結果此股在震蕩中一路上摸至31元,而我盡管盈利卻抓了一個小頭。事後想來,當時這種匆忙賣出,看似果斷,實是冒失。果斷與冒失是截然不同的,果斷是在充分考慮和認真分析之後,所作出的及時決策,而冒失卻是快速盲目行為的表現,是沒有經過充分考慮和認真分析的一種衝動,是一種對自己的資產不負責任的投資行為。筆者曾去南寧講學,那裏的一些股民有一股豪氣,他們不願意去研究什麼技術麵、基本麵,就憑消息和感覺買賣股票,盡管他們或買或賣均很幹脆,且出手較狠,但是,明顯表現出一種意氣用事,而這不是果斷行為。

一般而言,我始終保持著果斷的作風,當我經過分析確認此股可以買入時就不輕易改變,當確認此股應該拋出時也絕不猶豫彷徨。在大勢判斷上,當認為臨近底部時就果斷增加倉位,相反當自己認為大勢見頂時就及時了結。當然這其中也難免出現失誤,但總體而言逐步趨向成熟。筆者以為股市是戰場,在千變萬化的戰況中,絕不能婆婆媽媽,拖泥帶水,一切抉擇均必須事先進行反複研究,詳細分析,而一旦有了結論,則必須及時處理。我的實踐體會是當斷則斷,這是投資者必須具備的良好素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