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盤指數持續上升達80%以上的大牛市中,寫以“虧”為標題的文章似乎太刺眼了,但這是不爭的事實。客觀而言,自2006年5月以來,越來越多的個股與指數背道而馳。當2006年11月初指數上摸1
900點的五年新高時,1
150隻個股占全部A股1
361隻的,成了大盤的反向指標。綠肥紅瘦、漲少跌多成了常見現象。陽也是陰,陰也是陰,虧損的陰影始終籠罩著絕大多數的中小散戶。與此相稱的便是自5月以來開戶數持續下降,10月開戶數不足5月開戶數的1/4。顯然開戶數是賺錢效應的晴雨表。弱勢群體在大牛市中的大麵積虧損成了大牛市的一大特色。
虧,表明此牛市非彼牛市。與曆年牛市相比,當今股市已發生三大變化:一是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使股市進入全流通時代,這是製度上的質變;二是工商銀行A+H股的發行上市,使股市進入大藍籌時代,這是規模上的質變;三是QFII的進入,使股市進入機構博弈的時代,這是投資者結構上的質變。這三大時代的開啟表明中國股市已出現了質的飛躍,正由江河轉變成大海,自然水深必然浪高、岸闊必然風大。置身於這樣一個全新的大牛市中,如果仍以原先的思維、原先的心態、原先的眼界和策略,又怎能立足呢?
虧,表明市場正處於劇烈的分化之中。股價結構的分化、投資理念的分化、估值標準的分化以及熱點的分化、資金的分化,表明整個市場正在經曆一場史無前例的裂變。在這一係列的分化中,一批個股將被淘汰,一些舊的理念、舊的估值水平以及舊的熱點、舊的資金也將被淘汰,藍籌股從折價走向溢價,投機股從折價走向溢價,大股東的資金侵占變成注入,產業資本以高出淨資產的溢價收購、私有化的進展、集團的整體上市、有效資本對無效資本的排斥等,一切均在分化中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值得一提的是投資者結構的分化。以往在淘汰的行列中,有過機構、莊家,有過大戶、券商,如今中小散戶也許將進入淘汰行列,恰如大浪淘沙,隻有真金才能生存於競爭激烈的市場。
虧,表明市場正在拋棄和摧毀舊的盈利模式。也許暴利時代已經過去,微利時代尚未到來,目前正處在一個專利時代,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國際資本、國際理念和技巧的資本大鱷成了大牛市的專利代表。從QFII進入中國股市幾年來的表現足以證明,近期招行、寶鋼、鞍鋼、上海機場、萬科A紛紛成為資金追逐的熱點,升幅遠遠領先於大盤,而這些個股正是QFII三季度的重倉股和增倉股,這些個股不僅屬於滬、深300成分股,而且屬於低市盈的行業指數,高成長、高業績、高回報,正是QFII價值投資理念的核心。在這輪大牛市中,QFII始終在不斷加大資金投入的力度,始終在不斷追加對藍籌品種的投資規模,始終保持對中國股市的投資信心,始終堅持穩健的投資風格,卻始終獲得領先於機構的投資收益,這是令人讚歎和借鑒的。
虧,必須麵對。醜媳婦終得見公婆。不要認為大牛市的虧損難以見人,而始終成為羞答答的玫瑰。虧是一貼清醒劑。承認虧才能改變虧。牛市的虧和熊市的虧都是虧,麵子不能遮羞,重要的是吸取教訓。俗話說:思路決定出路,改變虧損就是改變思路。既然看指數炒股已成過去,那麼將眼光直接轉向個股。市場是無情的也是複雜的,絕不能簡單地從小盤股、大盤股、重倉股、減倉股、強勢股、弱勢股中盲目地決定取舍。因為一切均在變化之中。重要的是看趨勢、重質地。所謂價值是由成長、品牌、壟斷、管理、交易、價格等多種因素組成,所以價值理念就是價值思路,將最具價值的個股掌握手中。不論其價格如何變化,不論機構如何看法,不論市場如何強勢,將價值思路堅持到底,便是將盈利把握到底。
虧,隻是大牛市的一角,不代表大牛市的全部,代表市場的主流資金是贏家,適應市場、緊跟市場的投資者是贏家,堅持價值投資理念的是贏家。因此,虧,不必埋怨市場的變化,不必埋怨指數的失真,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盡快改變思路,才能共享牛市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