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2 / 2)

自此之後,大明的河北山西一帶,千裏無雞鳴……

第五次是公元一六四二年,明崇禎十五年,皇太極派阿巴泰為大將軍率軍入關,橫掃了山東一帶。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軍第一次入關的時候,崇禎皇帝就以謀叛罪將袁崇煥淩遲(千刀萬剮)處死。

而袁崇煥這個後來被乾隆平反的,被樹立成了民族英雄的,有勇有謀的,忠於大明戰將,其實正是那個死太監魏忠賢當政時候起用的。

在魏忠賢一手遮天的天啟年間,這東北的皇太極雖然已經壯大,但仍然無法和大明匹敵。

當時明朝最精銳的邊防軍,關寧鐵騎,還能準時發工資,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拖欠工資的現象,更加沒有出現集體嘩變的現象。

而西北的災民們,仍然可以得到最低的生活保障,李自成,張獻忠等超級大佬們,都還在當著小兵,沒有大規模的民變。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魏太監當政的時候,國家還有錢,還能開得起工資,還能給災民們發救濟糧。

為什麼到崇禎上台後,國家反而沒錢了?

因為稅收,都被那幫官員們,被那幫整天高談忠君愛國的官員士大夫截胡了。

魏太監當政的時候,在大明國的東南加征了鹽稅,礦稅(當時主要是銀礦和銅礦)。

其實,在古代,能夠賣鹽和開礦的都是什麼人?

都特麼的是富人嘛,是土豪,征點稅有啥關係呢?

但是那些整天說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官員們不幹了。

(反正那些賣鹽的和開礦的,不是他們家,就是他們家親戚。)

說魏太監這是“與民爭利”,是“橫征暴斂”,是搜刮“民脂民膏”……

但魏太監是“我是流氓我怕誰?”

老子罵不過你,打得過你,稅是鐵定要收的。

敢反對的,不服的,給勞資往死裏打,往死裏整。

結果稅收得上來,邊防軍的工資還發得起,還能壓得住東北的皇太極。

西北的災民還有摻了沙子的粥喝,沒鬧出大規模的民變。

在這裏,作者大大並沒有替幾百年前的死太監洗白的意思,畢竟這魏太監不是他家親戚。

而且太監不會有後代,作者大大絕對不是“贅閹遺醜”,作者大大也不姓魏……

作者大大隻不過想陳述一個事實,與其說明亡於閹宦,不如說明亡於黨爭。

與其說明朝亡於無惡不作的魏太監,不如說明朝亡於剛愎自用,死不肯認錯,出事之後自己不肯背鍋,而是甩鍋給大臣背的崇禎。

所謂的黨爭,就是利益集團為了自己這個集團的利益,而不顧國家的利益。

為了地方利益,不顧全局利益。

為了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

所以,每當遇到國家大事需要決斷的時候,這些個利益集團們,就不斷的論證,討論,扯皮,內訌,互相攻擊……

你說的方案,哪怕對國家再有利,對未來再有利,但是這個方案損害了我的利益,我怎麼可能同意呢?

我這麼多人投票反對,這個事情你就幹不了。

所以大清入主中原的攝政王多爾袞曾評價南宋的黨爭:

“他們要決斷任何事情,都像建築宮殿一樣的緩慢,金人的兵馬都度過黃河了,那一幫官僚們都還在扯皮商量,到底要怎麼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