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心如穀種(1 / 1)

厚澤深仁講的是大愛知仁,說的是不二性,是親,愛也,《論語·衛靈公》:“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不知道從那個年代,解釋稱為了理想,犧牲自己,糊塗的解釋,本應該是作為一個真正有誌向的人,積極投身追求,與真理為奮鬥,殺身成仁,而沒有理想追求反之害了自己。新中國以後,魯迅為仁字更深層的描繪,表達厚德是仁性的結果,沒有仁性,怎麼會來厚德呢?真正的親,愛,都是由需要仁性去建立的,秉性仁慈是做人的底線,孔子曰:如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顏淵問仁,孔子說:“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可見我們對古代思想的誤判和曲解,直接影響了後代的教育,仁性是什麼,老子講的非常明白 道者萬物之奧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老子都如此說,仁字哪裏是普通人解釋的了的事情啊。

道生萬物,道恒常性,道以自然為義。自然者無為而成。因緣者積行乃證。守本則事靜而理均。這是對真正得道者說的,而對於普通人隻能是演繹義理。老子說道“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以小成大”,講的就是入道狀態,非義理。我們判斷古人的修行狀態,必須依照自己的修證狀態去判斷,如同小學生給大學生判卷子,那該怎麼判呢?因為通達者,見與不見,即知通達,非通達者,立在字麵,隻能照本宣科。

宇宙萬物都是通的,小小的物質就能產生物理化學反應,就能改變其屬性,甚至聲音,氣體都是如此,我們人體是什麼質量組成的呢?是眼耳鼻舌身嗎?截然不是,那組成人身的基本條件,必然離不開宇宙萬物的本有屬性,宇宙萬物的本有屬性是什麼?是仁性,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仁性的。仁性是仁愛和仁政的通說,沒有愛哪裏來的仁呢?所以說愛是仁性的爆發點,沒有愛的人是無法明白仁性長什麼樣子的,北宋程顥曰:心如穀種。生之性,便是仁。這句話多有深意,可這句話,多少人能聽懂呢?仁愛,仁政,仁自然萬物,這可不是簡單的語言能表達的。科學一樣離不開物質的屬性,雖然稱呼改變,屬性不能改變,古人文化超過我們現代文化,不知道多少倍了,可惜丟光光,這是近代社會最大的損失。為什麼我們的父母思維和我們年輕人的思維不一樣呢?究竟是誰淘汰了誰?究竟誰落後了誰?科學現在發生的事情,古人早就知道,隻不過是那個時代沒有現代科技技術,理論都是一樣的。

宇宙很曠大不是人類大腦思維就能搞定的,也不是天文能觀察測量出來的,隻要你還在人的思維中,沒有達到超越狀態,任何人都會沿用人類思維,而不會仁性思維,這就是道生差別。人性和仁性不是一個質量,蘋果樹和蘋果不是一個味道一樣。真正具備大智,需要的是生發穀種,如同前麵所講,芥子生黃花,穀種生什麼?大家想想,就應該大概知道我講的意思了。按照古人理論,宇宙是多維性的的宇宙,人類不是局限於目前的狀態,必然會超越認知,因為宇宙的一切物質都是具備輪回屬相,地球月亮都是如此,仁愛才能得到大智慧,才能真正解脫,才能不具苦受,我們曾經理解的那個小盒子不是我們最終的家,真正的家是永不退轉的愛。

沒有愛的世界是分別的世界是永不安寧的世界,沒有愛的世界,也是極其短命的世界,宇宙本應該恒住真常,唯業所造幾經往昔,這就容易使人類的思維分崩離析,把不該關心的東西變成了關心,活生生的變成一個奇葩的人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