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止觀初成(2 / 2)

二狗發現,原來止是不可以追求的,越追越是沒有。當你不想它的時候,它卻在不經意間來了。他想:如果我不知道止觀這件事,是不是反而容易修成呢?就像有些事情,一旦告訴你你反而得不到了。

所以給別人說法是很難的,不指點吧,他不知道,指點吧,他老是盯著你的手指頭看。你跟他說止觀,他觀成了止,止成了觀。所以幹脆說一句:信則有,不信則無。因為說破了反而沒用了,就讓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了事,他念多了,也就止了。當然,念“掃帚”也是一樣的。唉,又說破了。

當然,光做到了止,也還是不夠的。止是不能斷惑的,往往坐成了枯禪,沒有智慧產生。而且一般人修止的時候都容易犯困。要破除止的局限,還需要修觀。

止是靜的功夫,觀則是動的功夫。止觀是一個事物的兩麵,就如一個車子的兩個輪子。

觀,說白了,就是觀想、想象。比如觀想丹田有一顆丹、觀想蓮花、觀白骨、觀阿彌陀佛莊嚴法相、觀日觀火觀水觀四大。觀的時候不能急,要從容地觀,用心去“照”,細細地品,小火慢慢地燉。觀其實也是另一種靜。不是散心,而是專心。守一其實也是一種觀,止未修成的時候,其實人都在觀,隻不過可能是亂觀。當觀能觀到空的時候,其實止也就差不多了。觀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想,但又不是不想。是不想而想。一開始是用大腦去想,但是到後來就不需要用大腦想了,是用“心”去“照”。

剛開始修觀的時候,二狗總是“拿不起”。觀什麼,什麼就沒了,總是觀不出個樣子來。觀了半天,結果觀成了止。

有時候,亂緒來了止不住,把止又修成了觀。於是二狗幹脆就觀它,結果一觀它反而不見了。

也就是說,二狗有時候想止卻得了觀,想觀卻得了止。就像一條泥鰍,你想抓它的頭,它從尾巴滑走;你想抓它的尾,它又從頭部滑走。

二狗就這樣來回地抓,最後,抓累了,幹脆算了,不抓了。結果,那泥鰍反而不動了,就躺在他的手裏。

觀能生智慧神通,但如果不修止,則易偏狂,不得究竟。止能生禪定福德,但如果不修觀,則易癡愚,難見真諦。

關於止與觀的修習,《道德經》有雲: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

為了減少雜念的幹擾,止觀修習的第一步就是要減少身外六塵對人六根的影響。所謂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人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斷六根的關鍵是要正心念。

《西遊記》第十四:心猿歸正,六賊無蹤。其中描寫的那六個蟊賊: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嚐思、意見欲、身本憂,指的就是人的六根。孫悟空說:“原來是六個毛賊!你卻不認得我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這裏說的心猿,並不是指人的心髒,而是指我們這具肉體的“主人公”,也就是那個“真我”。

降伏了這六個蟊賊後,在靜定之中,人體真炁自然歸位,滋養元神。當修行者閉了七竅,閉了六根後,人體的基礎代謝值基本上為零,不消耗任何能量。肉體十分健康之人,五髒六腑不需要滋養,這時候自然出現一種氣住脈停之象。

李二狗為人敦厚,心地純樸,修習止觀法門具有天生的優勢。他足不出戶,心無旁騖,潛心習練,幾天之後,止觀的功夫已漸達初成的境界。

臘月初六,小寒節。

半夜子時,二狗在靜定之中,大腦忽然一片空明,眼不視而魂在肝,耳不聞而精在腎,舌不聲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動而意在脾。

如果現場有人檢測,可以發現,李二狗的呼吸停止了!心跳停止了!脈搏停止了!

經雲: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複命。

二狗照見,體內五髒之氣皆彙聚於頂,會於泥洹。

“恭喜小友,已證得五氣朝元。”臨淵祝賀道。

“何謂五氣朝元?”

“所謂五氣朝元,即:身不動則精固而水朝元,心不動則氣固而火朝元,真性寂則魂藏而木朝元,妄情忘則魄伏而金朝元,四大安和則意定而土朝元。”

二狗會意,忽見五氣合一,衝出百會,彙聚為一朵白花開在那頂輪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