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題目:鄉宴上的木魚(1 / 2)

作者:趙公明

我在上海工作的日記之一

(朋友們經常問我:上海人是什麼樣的人,我覺得這個問題,太難回答了,是什麼樣的人要有衡量人的標準,和哪個地方的人比較?表麵膚淺的介紹,萬一說錯話理解錯,會冤枉上海朋友,也是不公平的,可以這樣講,全國人要是都像上海人那樣,社會就會進步五十年。以前,我聽說過許多有關上海的議論,什麼上海人摳門兒,什麼上海的物價是天價等等。其實,有關這類問題,從我初到上海的時候,就開始思考了,我該如何向沒有去過上海。或隻是走馬觀花小住的朋友介紹上海,包括對上海人的處世原則的理解。要做到這一點,其實也很難,這需要對上海各階層人,有個思考性的認識,過去的和現在的。)

初到上海的時候,上海的同事,了解到我們這些家在外地的同事,家境都不寬裕。他們家中遇有紅白喜事,一般都不通知我們去參加,怕危機我們的經濟承受能力。相互熟悉之後,我們總覺得。欠下上海同事不少人情。工作中相互捧場,一旦遇有喜事,彼此都特別尷尬地回避。上海的同事考慮的是,我們在那裏上班,家庭分居在外地,掙點錢,要是也像他們間那樣大禮相隨。回家就剩不下多少錢,等到我們家裏遇到事情,還無法還我們的人情。通知我們,有變相索財之嫌。可要是不通知,大家的情感上,又覺得過意不去。我這人實在,發覺了這個問題,就直接和他們表明了態度。大家采取個折中辦法,我們參加上海同事的婚禮,就按照我們當地的禮數隨禮。沒想到,這個態度一表露,所有的上海同事,都高興得不得了,誰家再有喜事,都爭先恐後提前邀請我們。我才有機會,參加了許多同事家的娶親嫁女,幸運地了解了不少上海的婚俗。

其中,最能引起我震撼的是,上海過去鄉宴中的木魚。大家都聽說過,上海人要麵子的故事。上海人的要麵子,當然不是死要麵子,上海人的要麵子,充分體現出了江南人做事情的細膩。要充分揣摩對方的心理,知己知彼,方能把麵子要得圓滿。上海話把這樣做的合格的,稱做拎得清。

並非哪個人,做的什麼事情,都能拎得清。這就需要有特別的細膩文化做基礎。拎得清,也是對當事者雙方,做事情有了特別高的標準要求。高標準嚴要求都能通得過,那你做的事情,就是拎得清。一定程度上講,上海人做事情的標準,都是比較高的。許多服務於百姓間的媒介人員,都在名片的背後,醒目的標出:我拎不清,請不要選擇我!

成功人士要麵子,要拎得清。窮人和鄉下人,也照樣如此,你拎不清的時候,親朋好友們,會幫助你拎得清,大家都拎得清的時候,也就都有了麵子,也就有了上海特色的海派習俗。就像在給我們寫禮單時,特意標明我們通常所上的二百元禮金(上海喜事不能出單數,除非特別困難的人家,喜事送禮上六百元禮金,一般都是八百以上),不給我們寫二百元人民幣這個數目,都是在我們的人名後麵,標注上北京大禮,沈陽大禮,太原大禮幾個漢字。這樣做了,不但我們都有了麵子,他們本身,也不至於被親友所恥笑。向他們的朋友介紹我們的時候,把我們的籍貫,都說成是北京的,這或許也是他們要麵子的表象,他們的朋友,也從來沒有冒失地問我們,居住在北京的什麼區?彼此心知肚明,都是為了個麵子,沒有人會撕破這層紙呀。在眾人麵,一定是要麵子的,在特別要好朋友麵前,也同我們在家鄉一樣,可以什麼話都直接說。所以,參加婚宴前,通常他們都會把高興的不高興的事情,詳細告訴我們這些外來的朋友。包括事主家人的過去與現在,好的方麵或不讚同的理念。所以,我才有幸了解了,鄉宴上木魚的故事,從這個角度看,我到覺得上海朋友,特別的實在,隻是表現的方式,或者是習俗與我們有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