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誌願填報的學校不同,我們小學要好的六個人被分開了。小琴和楊柳選擇了繼續留在永瀘念書,不知道是不是為了離學校近些更方便這個原因。
我甚至都不知道她們填的學校是哪一個,填之前互相都沒有通氣,我也是曉玲她們跟我說她倆要報鎮上,讓我也選鎮中我才報的。
我就是一個這麼隨大流的人,什麼師資什麼前景完全不懂也不會考慮,都是跟著別人的步伐走。所以說,我得慶幸我這幾個朋友都是好孩子,要不然遲早我也得被帶溝裏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從古到今都不是一句空話。
人與人之間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一時半刻說不清楚的。
我們剩下的四個人又很幸運的都考進了一個班,大家都很開心。
不過一上來有個事情讓我有點詫異,那就是班主任公布大家的學號順便點名讓大家互相認識一下的時候,我發現劉靜改名字了。
她現在的名字叫劉錚。我猜測是不是因為家長給她改了名字,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她小學的名字就很奇怪,她們家姓廖,估計是因為她八字的原因,她改了姓劉。
我對這些傳統文化完全是處於一竅不通的狀態,隻是聽說並沒有向她求證過。這種事情別人不主動提,我也不好意思問,所以一直是倒清不楚的。
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她和我之間其實不怎麼熟,我們幾個人裏麵,她對於我的意義就是:朋友的朋友,於是也是我的朋友。
這樣的邏輯我相信在很多人身上一定都存在。
劉錚在和曉玲走得近之前那幾年呢,在班上是和王晴晴比較要好的。因為她們的家據說離得不太遠,回家也順路。
後來她和曉玲因為座位的原因關係好起來以後,和我、楊柳也慢慢熟悉起來,最後她們仨甚至組成了一個“小家庭”。
沒錯,就是你想象中的小家庭。
曉玲一向霸氣,所以她理所當然的充當爸爸的角色,劉錚個子高,自然就是媽媽了。
溫柔善良的的楊柳就是那個乖巧的女兒。
粗線條的我對她們這種女孩子之間磨磨唧唧的關係一點也不感興趣,隻是覺得她們這樣好好笑,所以平時隻是看著他們三個互相叫來叫去,完全沒有興趣當個女兒什麼的。
我想我這種性格應該就叫不解風情,大煞風景了吧哈哈。
不過後來隨著王晴晴和小琴又和我們玩到一起以後,這種叫法也就漸漸消失了。
我們四個人回家的方向都是一樣的,按說放學應該一起走,不過第一天出了教室門我就發現劉錚沒有跟出來。
我好奇的問她倆:“劉錚不跟咱們一起回家嗎?”
王晴晴招呼我先跟著她下樓,邊走邊解釋道:“咱們現在上學離收費站近了,她自然是搬到這邊和她爸媽一起住了。回家就十來分鍾,所以不用那麼著急回家。剛才我招呼她回家了,她說她不著急,還要在學校裏逗留一會兒再走。”
我不疑有他,她們兩家離得比較近,她家的事情她自然是比我要知道的清楚;腦子裏不禁恍然大悟,對啊,收費站離學校這麼近,怪不得她不著急回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