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巨桉(1 / 1)

第三十六章巨桉

陳建雄的話引起了很多老人的共鳴,後麵的話他們不一定理解,但關於窮富的觀點他們十分認可。紛紛議論起來,覺得原來地主的生活是不如他們的。其實原來的地主也不過是通過勤勞節約發展起來的,並沒有現在這樣幾年暴富的,都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慢慢發展起來的。

黃斌看自己的話題被陳建雄帶偏,於是道:“陳老英雄的話確實讓人振聾發聵,看問題的站位也非常高,但我們也不能躺平式等待。糧食我們要種,產業我們也得發展,隻要創出路子,讓年輕人覺得農村大有作為,才能吸引年輕人回來創業,隻有吸引到足夠的人才,農村才能真正發展起來”。

後麵的人黃斌又一一點名讓發了言,但基本沒有提出什麼象樣的建議。黃斌最後讓吳雪飛發言,吳雪飛:“感謝黨委對我們村的重視,我看著別的村建設得那麼好,心裏也很著急,研究了一段時間的養魚技術,覺得有點收獲,我覺得用稻田養殖一種鯽魚可以作為我們村的一個發展方向”。黃斌:“你自己養了嗎?”吳雪飛:“養了幾畝,也帶著周邊朋友養了一些,現在長勢喜人”。黃斌會後直接去了吳雪飛的魚塘,不是魚塘,就是稻田,隻是水比一般稻田深一些。養殖的一種叫香鯽的鯽魚,聽吳雪飛介紹,這種魚是吃雜食,什麼都吃。他聯係了幾家豆腐加工廠,用很便宜的價格收購他們的豆腐渣,豆腐渣就成了這種魚的主食。這種魚對環境要求不高,長的快,唯一缺點是味道差些。黃斌又去了那戶種萵筍和蔥子的農戶的地邊,確實種的非常好,他的萵筍一茬接一茬一年四季從來沒有間斷過。

最後黃斌在這個村確定了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種桂露地蔬菜,一個是養殖場稻田香鯽。

在五排水村,黃斌與村民討論了半天也沒有討論出一個結果出來。因為這個村是全鄉最最偏遠的村,田少地多。原來他們的產業有兩個,一個是攔河養魚,他們是典型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條河養活了半個村,但合同即將到期,水管站的負責人早己明確告知,合同到期不能再養,因為政府已經有明文規定不準攔河養魚。徹底斷了他們幾代人賴以生存的路子。還有一個是他們有很多桔子園,但現在已經沒有人管理了。沒人除草,施肥,殺蟲偌大的一個個果園,隻能見到零星的一些桔子樹有點害羞地躲在石縫中,雜草裏。他們雖頑強地生存了下來,但因為缺少營養,象嬰兒缺少奶水,結出了桔子特別嬌小玲瓏。楊運財介紹道:“主要是品種太落後,賣的價格太低,別說其他成本,賣的錢反夠開摘果子的工錢”。黃斌站在一棵樹幹發黑,葉片發黃的桔子樹前,望著滿地的荒草,可以想象這片土地曾經的輝煌。問楊運財道:“你們這樣的荒地有多少畝”。楊運財:“估計接近1000畝”。黃斌:“可不可以考慮種植一種用於造紙巨桉樹,一噸可以賣7、8百元,一畝產量約10噸需要10年,這種樹長大點不需要怎麼管理”。楊運財:“可以,總比荒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