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己到暮春,並州城春guang燦爛。那連綿的黃土峰巒己抹上了一層嫩綠;山上雜花生樹,飛鳥穿林;亭園間燕子舞楊柳,黃鸝鳴花叢,把並州裝扮得像風情萬種的美人兒。
暮春的一天早上,在並州長史府內的議事廳裏,正在召開一個軍事會議。並州長史兼本地最高軍事長官薛訥正端坐在南麵正中的虎皮椅子上,後麵站立著王訓和郭子儀,文武官員分坐兩旁的凳子上。
薛訥並非等閑之輩,他是唐初“三箭定天山”的名將薛仁貴的長子,而他自己也戎馬生涯四十年,可謂身經百戰。他任幽州大都督鎮守幽州二十多年,人民安居樂業。他雖未曾舉兵出塞討伐,但是奚和契丹也不敢侵犯幽州。後來,幽州刺史李進與薛訥有矛盾,便在當時炙手可熱的左仆射劉幽求的麵前講薛訥的的壞話。劉幽求便上表推薦左羽林將軍孫全到幽州任大都督,將薛訥貶到並州為長史。
開元元年冬天,唐玄宗駕幸新豐,後來又在驪山講武。當時調集了二十萬大軍接受皇帝的檢閱。軍隊聲勢浩大,軍旗飄揚,連亙五十多裏。但是,這二十萬大軍接受檢閱時,軍容不整,紀律鬆懈。玄宗大為震怒,詔令將兵部尚書郭元振綁於大旗之下,準備午時三刻斬首。後經群臣求情才免了死罪,流放新州。
在這次檢閱中,表現最好的是左軍節度使薛訥和朔方道大總管解琬統領的兩支軍隊。當時玄宗曾派出特使在幾十個輕騎的隨從下,前呼後擁,來到了薛訥的軍營,說要召見薛訥。但是,中軍戒備森嚴,他們在轅門便被衛兵攔住,說沒有薛大將軍的令箭不得擅自進去。玄宗聽了使者的彙報後對薛訥大為讚賞。
這次軍事會議的議題就是,今年七月能否率領大軍討伐契丹和奚。
薛訥本人是七月討伐的倡議者,他在會上說:“我們這次討伐契丹和奚,主要是想為我朝重新建立營州行政區。近年來,奚、抹曷 等國都想歸降我朝,可是我們沒有重建營州,使得他們沒有投奔的地方,再加上受到突厥默啜的侵擾,隻好歸附於突厥或契丹。”薛訥呷了兩口茶水,繼續說了下去:“前年,孫全為幽州大都督時,曾派左驍衛將軍李楷洛和左威將軍周以第一道率領兩萬步兵、騎兵八千,襲擊契丹和奚。雙方在冷陘激戰,最後唐軍大敗而歸。當今聖上經常為冷陘之敗而扼腕長歎。作為臣子,我們應為聖上分憂,重建營州!”
左監門衛將軍杜賓客說:“老將軍日夜思報冷陘兵敗之仇,為當今聖上分憂,末將實是佩服之至。但是,末將仍然認為今年夏天不是討伐契丹的好時機。” 杜賓客停了下來,看見同事們都在聚精會神地聽著,他便繼續講下去:“兵家大都認為要打贏戰爭,必須具備‘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目前,我軍根本不具備‘天時’和‘地利’這兩個條件:首先,兵發於夏季,天氣炎熱,士兵身披甲胄,手幾執武器,不堪重負。更何況,部隊帶著那麼多的裝備和軍糧,深入敵境,很容易受到攻擊。冷陘戰敗的原因之一,就是我軍在六月天氣炎熱時出兵。這就說明‘天時’於我軍不利。”同事們聽到這裏都頻頻點頭。
杜賓客受到了鼓勵,繼續說了下去:“末將要講的第二點,就是我軍深入幽燕,必須涉水過灤河,越山穀,隻要敵寇伏兵兩岸,我軍就會陷入絕境。這就是說,我軍也沒有‘地利’這個條件。望老元戎三思。”
以後也有幾個文官武將發言,有支持出兵討伐的,也有持反對意見的,莫衷一是。
最後,薛訥來了個一錘定音 ,他咳了兩聲說:“ 諸位,本帥認為這次出兵還是具備‘天時’、‘地利’這兩個條件的。首先,正值盛夏,草原上花草茂盛,牛羊肥壯,我們就可以不帶那麼多的軍糧,可以此作為備用軍糧。這豈不是得‘天時’了嗎? 至於‘地利’,我軍出其不意越過燕山,敵人來不及設防,待到我軍渡灤河時 ,隻要三軍前後銜接得好,能首尾相顧,便不怕敵人伏擊我們。”薛訥說到這裏把桌子一拍,語氣堅定地說:“本帥主意己定,鐵定於七月出擊契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殲滅敵人!本帥明天即修表上奏聖上,詔令一到馬上發兵出擊 。”
玄宗看過薛訥的奏章後龍顏大悅,說:“薛老將軍確是為國為朕分憂。如果能比其功於一役,複置營州,則可解朕心中之大患矣!”
盡管姚崇等人支持杜賓客的意見,認為七月暑氣未衰,乘暑用兵,害多利少。玄宗還是批準了薛訥的作戰計劃,並賜其同紫微皇門三品,率兵討伐契丹。
七月初的一天夜晚戌時正。並州的西城還是那麼炎熱,從汾河上吹來的涼風來到這裏便成了熱風,月牙兒從東邊慢慢地升起,星星在天空閃爍,城裏人慢瞞入睡了,城牆成了黑黝黝的剪影。
這時,從西城的北城門走出了好大一隊人馬。將士們全都身披甲胄,手持刀槍盾牌,有步兵隊,有越騎隊,運軍糧和裝備的馬車在“轟隆、轟隆”的跟在後麵。這就是討伐契丹的並州軍隊。
走在前麵的是右果毅都尉吳亮率領的越騎隊,緊跟著的是幾個步兵團。薛訥頭戴抹金鳳翅盔,身穿明光鎧甲,手持鋼槍,肩披紅色大氅,騎一匹銀鬃馬。薛訥的右邊走著左監門衛將軍杜賓客,他身材魁梧,紫醬色麵龐,獅子鼻,長著絡腮胡子,身著烏錘鎧甲,右手提一把長刀,騎著一匹踏雪烏騅馬;薛訥的左邊走著並州折衝都尉王海賓;其餘武將都跟在這三人的後麵。這群武將的後麵便是由兩百多人組成的長史府牙兵隊。郭子儀、王訓、張信、王奇都在牙兵隊中。他們跟所有的牙兵一樣披堅執銳,騎著自己的高頭大馬快步前進。他們耳聽八方,眼看六路,隨時為保護三軍統帥薛訥而獻出自己的生命。
這支征討大軍一共有兩萬多精兵,以步兵為主,也有幾個騎兵團。薛老將軍率領的並州兵馬有一萬八千人,戰馬三千匹。另有一支八千多人的軍隊是由定州刺史崔宣道率領,他們己在等候定州城。會師後,這支軍隊便成為討伐大軍的後軍。大部隊在默默前進,既沒有鼓聲也沒有號角聲,這是因為薛訥老將軍定的是用奇襲的方式來攻擊契丹和奚。
走在牙兵隊前麵的郭子儀三兄弟都很高興,想不到參軍才四五個月便有了打仗的機會,得以大展身手,報效祖國。郭子儀頭戴鎖子護項頭盔,身穿兩當鎧甲,內著石青窄袖短袍,腰間左邊懸掛龍泉寶劍,右邊懸著箭壺,裏麵插滿了羽箭,手握方天畫戟,騎著九花虯。張信、王奇頭上戴的頭鎧,身穿的鎧甲都和郭子儀一樣,不同的是張信身穿紅色窄袖短袍,手提點鋼槍,騎的是黃驃馬;王奇內著黑色窄袖短袍,手拿兩把鋼刀,騎的是烏騅馬。